​《中国首创!四根”缝线”破解心脏手术20年难题,患者术后症状显著改善》​​

​”不用开胸、不用植入金属封堵器,仅用四根缝合线就能完美闭合心脏小孔!”7月17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宣布,该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张刚成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卵圆孔未闭介入十字缝合术。这项中国原研的创新技术,为困扰医学界20年的心脏手术难题提供了”滴水不漏”的解决方案,术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标志着我国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一、年轻患者突发脑梗,病因竟在心脏

32岁的罗女士因反复头晕、头痛就医,本以为只是普通偏头痛,却意外发现是脑梗塞所致。更令人惊讶的是,病根竟是心脏里一个未闭合的”小孔”——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期的正常通道,多数人在出生后1年内会自然闭合。”张刚成主任介绍,”但约25%的成年人会出现卵圆孔未闭,多数情况下无症状,但一旦出现右向左分流,静脉血中的微小血栓就可能进入动脉系统,引发脑梗塞。”

罗女士正是这种情况。传统治疗方法是介入封堵术,需要在心脏内植入金属或可降解封堵器,并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但这类治疗存在残余分流、异物残留等风险,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慌、房颤等不适症状。


二、中国首创:四根”缝线”实现完美缝合

面对传统治疗的局限性,张刚成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介入十字缝合术”——将外科手术中的”8字缝合”原理引入心脏介入领域,仅用四根外科缝合线就能实现像外科缝合一样的效果。

“这个想法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萌芽已久,但20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张刚成介绍,”我们团队攻克了定位、捕获、缝合及锁结四大技术难题,终于实现了’介入无植入’的完美解决方案。”

手术中,张刚成团队通过导管将四根缝合线从四个方向交叉缝合,缝线锁结后,分流完全消失。”就像给心脏上的小孔系了个牢固的结,几乎没有异物留在体内,且即刻完全封堵,滴水不漏。”张刚成形象地比喻道。

动物实验显示,十字缝合组残余分流发生率为零,远优于传统封堵术。罗女士作为首批受益者之一,术后第二天复查显示,术前心腔内大量的右向左分流已完全消失,头晕、头痛等症状显著改善。


三、突破瓶颈:开创心脏介入缝合新时代

这项中国原研的卵圆孔未闭介入十字缝合术,以”介入无植入”的全新思路,突破了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的技术瓶颈:

  1. 无需植入封堵器​:避免了金属/可降解材料残留体内
  2. 即刻完全封堵​:实现”滴水不漏”的闭合效果
  3. 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心慌、房颤等风险
  4. 缩短恢复时间​: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治疗理念的革新。”张刚成表示,”从’堵孔’到’缝合’,我们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四、中国方案:为全球心脏手术提供新思路

作为世界首创技术,卵圆孔未闭介入十字缝合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从临床突破到产业自主,这项技术既是中国医疗创新能力的见证,更为全球同类疾病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惠及更多患者。”张刚成说,”它标志着我国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已从’跟跑’走向’领跑’,为全球医学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新闻总结】​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完成的卵圆孔未闭介入十字缝合术,具有三大里程碑意义:

  1. 技术创新​:首创”介入十字缝合”技术,实现”滴水不漏”的闭合效果
  2. 临床突破​: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为零,患者症状显著改善
  3. 国际领先​:为全球卵圆孔未闭治疗提供全新方案

专家提醒​:

  • 卵圆孔未闭患者应定期随访
  • 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这项中国原研技术,不仅解决了困扰医学界20年的难题,更为心脏介入治疗开辟了新天地。”业内专家评价道,”它标志着我国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