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蛋糕里吃出塑料片,边缘锋利如刀片!”近日,北京市民李先生遭遇的这一幕,让原本温馨的家庭聚会瞬间变成维权拉锯战。从商家先认错后推责,到市监部门建议诉讼解决,这起看似简单的消费纠纷,撕开了食品安全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裂痕。当企业态度反复无常,监管部门举证责任模糊,普通消费者该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一、生日惊魂:塑料片刺破的消费信任
7月6日下午,李先生一家围着好利来”巧果乐园”儿童蛋糕庆祝时,妻子突然呕出一块拇指盖大小的透明塑料片。”那东西边缘锋利得像刀片,要是孩子吃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李先生提供的视频显示,塑料片呈不规则形状,在灯光下泛着刺眼的透明光泽。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起事件暴露出商家前后矛盾的态度:
- 7月7日上午:店长承认可能是冷加工时包装材料混入,承诺赔偿两盒半熟芝士
- 7月7日下午:得知消费者可主张十倍赔偿后,改口称异物可能来自供应商,要求取回鉴定
- 7月17日:最终提出500元充值卡赔偿,拒绝十倍赔偿
“从道歉到推责,好利来的态度转变比塑料片更伤人。”李先生愤怒表示。
二、维权困局:市监介入难寻证据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街道市场监管所的介入,并未让事件迎来转机。7月8日提交证据后,一周后得到的答复是”现场调查未发现异常,建议诉讼解决”。
“蛋糕是密封包装,提货后直接冷藏,异物怎么可能自己跑进去?”李先生的质疑直指监管难点:
- 举证责任模糊:市监部门以”未找到直接证据”为由不予处罚
- 监控缺失:商家无法提供蛋糕制作过程的监控录像
- 调查报告缺位:拒绝出具书面调查结论
“这就像让消费者自己证明’天没下雨’。”法律专家指出,现行食品安全法虽规定”举证责任倒置”,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障碍。
三、行业沉疴:异物投诉频发的背后
梳理公开投诉发现,好利来并非首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
- 6月17日:河北正定消费者在面包中吃出尖锐异物划破口腔
- 多起投诉:产品变质、异物混入等问题频发,商家多以小额补偿了事
“这暴露出部分企业将食品安全视为’成本负担’而非’生命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表示,”当违法成本低于获利空间,企业就容易铤而走险。”
四、律师解读:消费者如何突破维权困境
湖北鼎君律师事务所吴源源律师指出本案三大焦点:
- 举证责任倒置:消费者已举证蛋糕存在异物,商家需自证清白
- 赔偿标准: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可主张价款十倍(不足千元按千元计)
- 诉讼策略:可同时主张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
“市监部门的’建议诉讼’并非推诿,而是现行法律框架下的无奈选择。”吴律师建议消费者保留完整证据链,包括购买凭证、异物照片、医疗记录等。
【新闻总结】
好利来蛋糕异物事件的核心矛盾:
- 企业责任:从承认失误到推责鉴定,态度反复损害消费者信任
- 监管困境:举证责任模糊导致维权成本高企
- 行业通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折射企业自律缺失
专家呼吁:
- 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制企业安装生产监控
- 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 建立快速维权通道,降低消费者举证难度
“我们要求的不是赔偿,而是安全的底线。”李先生的诉求,道出了千万消费者的共同心声。当生日蛋糕变成”危险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企业的道歉,更是整个食品行业对安全底线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