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 “AI 押题” 陷阱:华丽噱头下的焦虑收割术

“大数据分析绝密押题”“命题组最新动向流出”,高考前夕,电商平台与社交网络被各类 AI 押题广告强势 “霸屏”。从几十元的模拟卷到上千元的 “必中” 课程,商家打着人工智能的旗号,将 “押题” 包装成通往高分的捷径。但这看似高科技的学习神器,究竟是提分法宝,还是精心设计的智商税?深入调查揭开了背后的真相。

在利益驱动下,AI 押题成为教育市场的 “流量密码”。电商平台上,数百种押题商品明码标价,部分商家推出 880 元的语文作文 “100% 必中” 课程,却对未押中是否退款避而不谈。兰州市某重点高中班主任透露,文科类押题产品备受学生追捧,语文、英语作文预测更是成为 “热销单品”。兰州大学专家指出,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了新噱头,而家长与学生 “宁可信其有” 的心态,正中商家下怀。

然而,所谓的 AI 押题实则是偷换概念的 “文字游戏”。教育专家直言,商家通过模糊 “押中” 标准夸大命中率 —— 语文作文只要主题沾边、数学题涉及同一知识点,就被包装成 “精准预测”。更关键的是,高考命题严格的保密机制与动态反押题措施,让 AI 根本无从捕捉真实考题。近年来高考强调跨学科能力考查,出题思路灵活多变,押题命中概率近乎微乎其微。

盲目依赖 AI 押题不仅难以提分,还可能扰乱正常备考节奏。有家长反映,孩子沉迷背诵 “必考题”,忽视基础知识学习,模拟考成绩不升反降。教育从业者强调,高考考查的是长期积累的核心素养,依赖押题只会助长投机心理,最终耽误复习进度。

尽管 AI 押题乱象丛生,但 AI 技术在教育领域仍有巨大潜力。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建议,学校应引导教师利用 AI 进行学情分析,开展精准教学;教育部门需建立产品备案制度,严惩虚假宣传;企业则应开发真正有助于学习的个性化产品。对考生和家长而言,高考没有捷径,选择 AI 学习产品时,务必认准正规平台,避免被夸大宣传误导。唯有以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复习规划为根基,才能在考场上真正胸有成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