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无病却总喊难受?警惕!老人身体不适背后的心理危机

“便秘反复治不好……” 当家中老人频繁抱怨身体不适,跑遍各大科室做遍检查,结果却显示 “一切正常”,常规治疗也不见效时,子女们或许该将目光投向一个常被忽视的角落 —— 心理健康。在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许多老人看似躯体的病痛,实则是心灵发出的 “求救信号”。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 2023 年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中,60 岁以上老人占比达 5.7%。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分会副会长吴东辉指出,老年人焦虑症多表现为躯体焦虑,心理问题常以五花八门的身体症状呈现:心慌到感觉心脏要 “跳出嗓子眼”、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背部异常发热、手脚发麻、莫名出汗,甚至长期便秘,这些都可能是心理冲突 “躯体化” 的表现。

《中华精神科杂志》发布的《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也印证,躯体不适主诉突出是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常见特征,“隐匿性抑郁” 更是多发。现实中,不少老人因错误认知陷入治疗误区,有人服用大量降心率药物却难消心慌感,有人为治 “气血虚” 长期艾灸,皮肤熏黑却症状依旧。

及早发现老人心理 “不对劲”,成为子女守护父母健康的关键。吴东辉建议采用 “横向比较” 与 “纵向比较” 法:纵向对比老人当下与过往状态,若一向节俭的老人突然挥霍无度,或正常消费的老人开始囤积垃圾,都可能是危险信号;横向对比同龄人行为模式,若八十岁老人不顾身体超负荷锻炼,同样需警惕。此外,持续的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饮食剧变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异常。

当老人确诊心理疾病,家人的陪伴与引导至关重要。面对老人对心理疾病的否认抗拒,淡化 “病名”、聚焦 “症状” 是智慧之策。同时,配合专业治疗方案,向医生详细提供病史与用药清单,避免药物冲突。面对重病老人的焦虑,过度隐瞒病情可能加重猜疑,坦诚沟通反而能将焦虑转化为治疗动力。

对于空巢老人,子女更需用心传递关怀。除电话视频,增加探视频率、接老人同住能给予物理亲近;动员老人的社会关系网,鼓励 “抱团养老”,教会使用新技术,则能拓宽情感支持渠道;日常沟通中关注生活细节,记住老人的活动时间、追剧喜好,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能让老人真切感受到被牵挂、被需要。

在关注老人血压、血糖的同时,别让心理健康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检查不出病因的身体不适,那些突然反常的行为变化,都在提醒我们:读懂老人心灵的 “密码”,才能真正守护他们的健康与幸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