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犀利开炮:马斯克脑机接口是 “蛮力工程”,无创技术才是未来?

当埃隆・马斯克带着 Neuralink 脑机接口的最新成果惊艳全球,演示意念操控机械臂的炫酷场景时,一场关于脑机接口技术路线的激烈争论也随之爆发。在 6 月 30 日深圳举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活动上,中科院院士郑海荣直言不讳地对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方案提出尖锐批评,称其 “太落后”,是缺乏想象力的 “蛮力工程”,这番言论瞬间点燃了科技圈的热议。

2025 年上半年,全球脑机接口赛道热度空前高涨。6 月 27 日,马斯克的 Neuralink 宣布脑机接口受试者增至 7 人,并公开了令人惊叹的意念操控机械臂玩 “石头剪刀布” 的视频;5 月,获得苹果与英伟达支持的 Synchron 公司,则实现了与苹果设备的原生集成。目前,美国企业在脑机接口领域主要有两条技术路径:以 Neuralink 为代表的侵入式方案,需开颅将微电极植入大脑皮层;Synchron 公司采用的介入式方案,通过血管将传感器送入颅内 。

然而,郑海荣院士却对这两种 “进入人体” 的技术路径并不认同,他将目光投向了无需手术的 “无创” 脑机接口技术。“所以马斯克搞的那个东西我觉得太落后了,非得把人的大脑打开放一些芯片。” 郑海荣在活动上直言,“其实‘道法自然’是最高的智慧。” 在他看来,侵入式方案存在明显弊端。人的大脑经过 300 万年进化,对外来植入物会产生 “生物对抗”,导致生物相容性难题。Neuralink 首位植入患者的案例就是例证,其植入的 1024 个电极中,近 85% 因从大脑组织 “回缩” 而失效。

即便相对温和的介入式、半侵入式技术,在郑海荣眼中也未触及脑机接口的本质。他以电影《阿凡达》中主角与飞龙神经系统相连的场景为例,指出那才是脑机接口的理想形态。目前这些将人造传感器 “置入” 人体的做法,是把大脑当作可随意插拔硬件的机器,缺乏对生命智慧的深刻理解 。

郑海荣及其团队倡导的 “无创” 之路,采用超声波、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外部物理手段,在不破坏颅骨的情况下实现对大脑信息的 “读取” 和 “写入”。他将大脑神经元比作 “士兵”,血管比作 “粮草”,认为通过观察 “粮草” 动态,结合 AI 大模型反推,就能解码大脑意图。目前,他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项目,已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用超声波精准调控老鼠的记忆和行为。

郑海荣对脑机接口的思考,还延伸到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他认为 AI 将经历 “数据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 三个阶段,而脑机接口实现的 “生物智能” 才是 AI 的终极形态。在医疗领域,他大胆预测未来医院将以 AI 赋能的数据整合中心为核心,通过构建个人 “数字孪生体” 实现疾病精准预测;在教育领域,他指出当脑机接口能高效 “写入” 知识,传统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将被颠覆 。

不过,郑海荣也清醒地认识到,脑机接口技术距离走进普通人生活仍需漫长时间,他预估至少还需要二三十年。同时,他强调技术发展必须伴随严格监管和规则制定,避免模型与机器脱离人类控制带来风险 。这场关于脑机接口技术路线的争论,不仅是技术理念的碰撞,更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当激进探索与审慎思考相遇,无创脑机接口技术能否打破现有格局,我们拭目以待。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