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冬日的寒风凛冽吹过,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扰:满心欢喜地带着满电手机出门,可在室外没多久,电量就如沙漏中的沙子般飞速流逝。手机电池在低温下仿佛被施了魔法,变得异常不耐用,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为了探寻真相,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组对比实验。在室温 20℃的环境中,将一部充满电的手机设置为持续播放视频,屏幕亮度与音量恒定。25 分钟后,手机电量从 100% 降至 90%,耗电 10%。随后,把实验环境温度调至 – 5℃,同样放入充满电且设置相同的手机,25 分钟后,手机电量竟掉到了 83%,耗电 17%。鲜明的数据对比,直观地展现出低温对手机电池续航能力的巨大影响。
通常,手机电池多为锂电池。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经电解质溶液迁移至负极;放电时,负极的锂离子通过化学反应析出,并经电解质运动回正极,在此过程中,电子的运动产生电流。然而,低温却成了这一有序过程的 “搅局者”。在低温环境下,化学反应速度减缓,电解液阻值增大,锂离子穿越性能变差,使得电池内部如同陷入 “内耗”,向外输出的电流变小,电量随之减少。
形象来讲,低温下的电解液就像在寒冬变得黏稠的蜂蜜,锂离子原本能在其中自由穿梭,如今却好似陷入泥沼,行动艰难。不仅如此,电池电极材料在低温下性能改变,使得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嵌变得困难;电池内阻也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电池在低温下的 “不给力”。
专家指出,手机正常工作温度一般在 0℃至 35℃,最佳使用温度为 22℃,极限温度范围是 – 20℃至 45℃。一旦超出适宜温度区间,电池性能便会大打折扣。当温度降到零下 10℃,部分智能手机屏幕开始变暗,进入低电量状态;到了零下 20℃,许多手机几乎无法开机;零下 30℃时,屏幕和电池基本无法使用。
既然知晓了低温让手机电池不耐用的原因,那该如何应对呢?在寒冷户外,尽量减少手机使用频率,尤其是手机已出现快速掉电时,暂时停用可避免电池寿命缩短。若手机因低温自动关机,切勿强行开机,应回到温度高于 0℃的室内,等待电池温度保护电路自行关闭,待手机恢复正常温度后再开机。日常使用中,可给手机佩戴厚硅胶壳等保暖手机壳,起到一定的隔热保暖作用;还可将手机放在贴身衣兜、口袋或背包等相对温暖之处,减少低温对其的直接影响。
低温下手机电池不耐用是由锂电池自身特性及低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能在寒冷冬日里让手机 “续航” 更持久,减少电量焦虑,畅享便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