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高血脂人群福音!中药赤芍或将成为新一代天然降脂药。”近日,国际权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赤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甲羟戊酸通路发挥降脂作用的分子机制。这项由中国科研团队完成的研究,不仅为高脂血症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更证实了传统中药在代谢性疾病领域的独特价值。

【研究突破:赤芍降脂的”双重密码”】
研究团队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技术,从赤芍水提物中鉴定出多种活性成分,并锁定Gelomulide N和(E)-5-[(1S,4aR,8aR)-2-甲酰基-5,5,8a-三甲基-1,4,4a,6,7,8-六氢萘-1-基]-3-(乙酰氧基甲基)戊-2-烯酸为关键降脂成分。
“这些成分能同时作用于P53、HMGCR、SREBP2等关键蛋白,像’分子剪刀’一样精准调控甲羟戊酸通路。”论文通讯作者李教授解释道。该通路是胆固醇合成的”主干道”,赤芍通过上调P53表达,抑制SREBP2成熟和核转运,显著减少胆固醇生成。
【动物实验证实:降脂效果显著】
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模型中,赤芍干预组展现出惊人的降脂效果:
- 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 肝脏保护:肝指数下降,脂肪变性和炎症损伤明显改善
- 体重管理: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导致的体重异常增长
“这些数据表明,赤芍不仅能降血脂,还能改善脂肪肝病理变化,实现’调脂护肝’双重功效。”李教授强调。
【肠道菌群:被忽视的降脂”盟友”】
研究意外发现,赤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降脂的另一关键机制:
- 菌群结构:增加Allobaculum、Parabacteroides等有益菌丰度
- 致病菌抑制: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有害菌数量
- 菌群平衡:Firmicutes/Bacteroidota比值恢复正常
“肠道菌群就像’隐形代谢器官’,赤芍通过重塑菌群平衡,间接影响脂质吸收和代谢。”团队成员王博士解释。这一发现为理解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提供了现代科学注解。
【机制全景:多靶点协同作用】
研究进一步揭示赤芍的降脂网络:
- 甲羟戊酸通路调控: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
- 胆固醇外排促进:上调ABCA1表达加速胆固醇转运
- 肠道菌群重塑:改善脂质代谢微环境
“这种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机制,正是中药区别于单靶点西药的优势所在。”李教授指出。
【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还有多远?】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专家提醒仍需谨慎乐观:
- 剂量优化:确定人体有效剂量和安全范围
- 制剂开发:提高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 长期疗效: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我们已开始与药企合作,计划开发赤芍降脂复方制剂。”李教授透露,团队还在探索赤芍与其他降脂药的协同效应。
【新闻总结】
这项开创性研究证实:
✅ 科学机制:赤芍通过调控甲羟戊酸通路和肠道菌群发挥降脂作用
✅ 双重功效:同时改善血脂异常和肝脏病理损伤
✅ 转化潜力:为开发天然降脂药物提供新方向
“赤芍的发现再次证明,传统中药宝库中蕴藏着巨大潜力。”专家表示,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更多中药瑰宝将被重新发现并造福人类健康。对于高血脂人群来说,这或许意味着更安全、更自然的降脂选择即将到来。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