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 被调查引发震动,“AI 套壳” 产品何去何从?

在 AI 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一款产品的命运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Manus,这个一度引发热议的 “通用型 AI Agent”,自完成 Benchmark 领投的融资后,便陷入了 Reverse CFIUS 调查的漩涡之中。如今,市场正密切关注着美国监管部门的裁决,而这一事件,也如同一记警钟,让众多 “AI 套壳” 类产品的从业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境地。

Manus 的发展历程充满戏剧性。今年年初,Reverse CFIUS 最终规则生效,限制美国主体对中国 AI 等关键领域的投资。随后,3 月初 Manus 横空出世,凭借 “通用型 AI Agent” 的名号赚足眼球,内测邀请码被爆炒。然而,批评声也随之而来,指责其为毫无技术含量的套壳缝合产品。即便如此,4 月底 Manus 仍顺利完成融资,估值高达 5 亿美元。但好景不长,5 – 6 月便传出其因接受美国投资机构投资,撞上 Reverse CFIUS 限制禁区而被调查的消息。

那么,对于众多 “AI 套壳” 类产品而言,Manus 事件带来了哪些警示?

首当其冲的便是合规风险。Reverse CFIUS 的监管核心在于限制美国资本和高端技术流向中国 AI 行业等关键领域。其对高端 AI 技术设置的门槛,聚焦于是否涉及 “开发” AI 系统以及 “训练运算量” 是否达标。像 Manus 这种实质上仅 “调用” 而非 “设计” 或 “实质性修改” AI 模型的情况,是否会被认定达到禁令门槛,尚无定论。若计算运量量级时需 “合并计算” 所套壳的底层 AI 模型,那么众多 “AI 套壳” 产品的运算量级很可能超标,进而触发禁令。

技术层面,“AI 套壳” 产品往往缺乏核心技术创新,多依赖调用第三方大模型。这不仅面临被底层模型更新迭代淘汰的风险,还可能因底层模型的限制,在功能拓展和性能优化上举步维艰。例如,当底层模型的服务条款变更或出现技术故障时,“AI 套壳” 产品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AI 套壳” 产品由于技术门槛低,市场上极易出现大量同质化产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产品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而且,此类产品的用户黏性普遍较低,一旦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用户很容易流失。以 ChatOn 这类模仿 ChatGPT 的聊天机器人为例,尽管界面友好且短期内下载量可观,但长期来看,若没有持续的创新和服务优化,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在商业模式方面,“AI 套壳” 产品大多通过接入第三方大模型的 API 来提供服务,这意味着每一次用户请求都可能产生成本。若不能有效转化付费用户,仅靠免费策略吸引高耗能用户,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盈利之路困难重重。

Manus 被 Reverse CFIUS 调查这一事件,为整个 “AI 套壳” 产品领域敲响了警钟。在合规、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等诸多方面,“AI 套壳” 类产品都需要谨慎思考,寻求突破与转型,否则在未来的行业竞争和监管浪潮中,必将举步维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