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科创板传来一则重磅消息 —— 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过会。这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第二家顺利通过审核的未盈利企业。就在同一天,首家过会的未盈利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到了注册批文。短短一个月内,两家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 “通关”,不仅展现了政策的高效落地,也让市场对未盈利企业的上市路径充满期待。

北芯生命的 IPO 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1 年,公司曾尝试在港交所上市,却在次年主动终止,转而将目标锁定科创板。自 2015 年成立以来,北芯生命几乎年年融资,背后资本的推动与对赌协议的 “鞭策”,让其在 2023 年正式递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此次 IPO,公司计划募资 9.52 亿元,用于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一家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的企业,北芯生命的核心产品颇具竞争力。其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系统是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自主创新 60MHz 高清高速国产 IVUS 产品,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系统则是该领域首个国产获批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打破了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精准诊断依赖进口产品的局面。目前,公司已推出 11 个产品,在研产品有 6 个,覆盖多个重要领域。
不过,北芯生命尚未实现盈利。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虽从 9245.19 万元增长至 31660.43 万元,呈高速增长态势,但净利润分别为 – 30043.71 万元、-15520.50 万元、-5373.97 万元,累计未分配利润达 – 7.36 亿元。亏损主要源于收入规模尚小,难以覆盖成本,且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较高,尤其是股份支付费用累计高达 5.8 亿元。此外,公司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研发人员数量也从 2022 年的 151 人减少至 109 人,下降近三成,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上市审核中,北芯生命面临两大核心问询:一是结合产品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等,说明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及经营业绩的可持续性;二是解释现行经销模式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经销商销售收入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最终,上市委认为公司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无需要进一步落实的事项。
北芯生命的过会,是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又一体现。对于未盈利的创新型企业而言,这一案例为其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提供了参考。但同时,公司也需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盈利难题、优化费用结构、稳定研发团队,才能在资本市场走得更远。科创板对未盈利企业的包容,能否推动更多创新力量崛起,值得市场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