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亿巨头飞利浦”卖身”求生:从”贴牌大王”到医疗新贵,百年老店如何重生?》​​

​”飞利浦=剃须刀?”这个等式正在成为现实。曾几何时,这个欧洲百年品牌代表着高端家电的巅峰,如今却沦为”贴牌大王”——电视、手机、照明等业务早已易主,消费者熟知的飞利浦产品大多来自代工厂。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断臂求生”的背后,飞利浦正以医疗健康为突破口,悄然完成华丽转身。2024年财报显示,其医疗业务收入占比近半,年营收仍高达180亿欧元。这个曾经的”欧洲小家电之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抉择?它的转型之路又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启示?


一、”卖卖卖”的飞利浦:从”全能选手”到”贴牌大王”​

近20年来,飞利浦的”瘦身”行动令人瞠目:

  • 2004年​:出售电脑显示器业务
  • 2006年​:剥离移动电话业务
  • 2010年​:退出中国区电视机业务
  • 2014年​:分拆照明业务
  • 2018-2021年​:将小家电业务打包卖给德尔玛和高瓴资本

“现在市面上90%的’飞利浦’产品都不是飞利浦生产的。”行业分析师指出,品牌授权模式虽然带来了短期收益,却让这个百年品牌逐渐失去技术内核。


二、壮士断腕的背后:一场关乎生死的转型

飞利浦的”卖卖卖”并非盲目之举,而是源于2001年的至暗时刻:

  • 互联网泡沫破裂​:半导体业务巨亏26亿欧元
  • 业务过度扩张​:部门联动效率低下
  • 战略失误​:拱手让出ASML和台积电两大王牌

“飞利浦的转型是被逼出来的。”飞利浦前高管回忆道,”当时公司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船,必须果断砍掉负重。”


三、医疗健康:飞利浦的”第二春”​

在砍掉所有非核心业务后,飞利浦将赌注押在了医疗健康领域:

  1. 疯狂并购​:2002-2003年斥资50亿欧元收购医疗企业
  2. 业务专精​:聚焦CT、核磁共振等高端设备
  3. 持续瘦身​:2024年退出美国呼吸机市场

“现在医疗业务贡献了近50%的营收。”飞利浦CEO范豪敦表示,”我们不再是家电公司,而是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中国市场的启示:飞利浦模式的得与失

飞利浦的转型之路对中国企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优势​:果断剥离非核心业务,聚焦高增长领域
  • 风险​:过度依赖品牌授权可能损害长期价值
  • 启示​:中国企业需要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战略

“飞利浦的故事告诉我们,转型要狠,更要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指出,”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类似困境,但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


​【结语】​
从”欧洲小家电之王”到”医疗健康新贵”,飞利浦用20年时间完成了惊险一跃。虽然”贴牌大王”的名号听起来有些无奈,但2800亿市值的背后,是一个百年老店在时代变革中的自我救赎。它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要么进化,要么消亡。飞利浦的选择或许不是最优解,但绝对是最务实的生存之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