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暴击!心脏可能被 “热” 出病?这 5 件事千万别做

炎炎夏日,持续的高温不仅让人大汗淋漓、体感不适,还可能悄悄给心脏带来 “暴击”。研究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 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会升高 2.1%。每年入夏尤其是三伏天过后,心梗接诊量都会大幅飙升。在这样的高温天气里,我们该如何保护脆弱的心脏?这份医生紧急提醒的护心指南,你一定要收好。

夏季,心脏正面临着 “三重压力”,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健康危机。

情绪烦躁是心脏承受的第一重压力。高温天气容易让人变得烦躁、焦虑,情绪波动大时,体内会分泌大量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脏的负担也随之加重。如果出现心慌、气急、胸痛等症状,可能是心脏病发出的早期信号,务必提高警惕。

冰镇饮食带来的刺激是第二重压力。冰激凌、冰镇饮料、生冷食物成了很多人的夏日标配,但这些过冷的食物会刺激肠胃,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同时,高糖、高脂肪的冷饮和食物还会升高血脂,让心脏的负担雪上加霜。

空调与高温的 “冷热夹击” 则是第三重压力。夏季,室内空调的低温与室外的高温形成鲜明对比,频繁进出这样的冷热环境,会让血管反复收缩和扩张,就像橡皮筋频繁拉伸容易断裂一样,血管也会因此受损,增加心梗的发生风险。尤其对于调节能力较弱的老年人来说,气温变化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

为了保护心脏,夏季这 5 件事一定要少做。

运动后不要直接喝冷水。夏季气温高,人体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剧烈运动后,若马上喝大量温度极低的冷饮,可能导致全身血管立即收缩痉挛、血压突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出现凝血,引起血管堵塞,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出汗后不要去冲冷水澡。从户外回到室内,若大汗淋漓,建议休息 10 – 15 分钟后再用温水洗澡,水温以 35 – 37℃为宜,与体温接近最佳。高温时,人体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以排出汗水、降低体表温度,此时突然遇冷,毛孔会迅速关闭,造成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可能引发冠状动脉严重痉挛、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危及生命。

出汗后不要直接吹空调。在室外大量出汗后,回到室内应先擦干身体,再打开空调,且空调不能直接对着人吹。从炎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空调房,或从空调房外出时,可以先敞开房门,在门口站一会儿,给身体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心脏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不要用含糖饮料代替水。很多人觉得白开水没味道,喜欢用饮料代替水,但研究发现,每天喝超过 2 份含糖饮料,心血管疾病风险会增加 21%。如果觉得白开水乏味,可以在里面加 1 – 2 片新鲜柠檬片或 3 – 4 片薄荷叶来调味。

不要猛然回头。猛然回头对人的前庭平衡功能是很大的考验,尤其对于老年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来说,猛然回头会牵拉颈动脉,可能导致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卒中。

夏季护心,除了要少做上述几件事,还有 5 件事可以常做。睡前和晨起各喝一杯水,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喝水时要小口多次,避免猛灌,以防增加心脏负担。多吃新鲜果蔬及豆类制品,保证钾的摄入,它们含有的多种营养元素有利于预防 “三高”、保护血管和心脏,一些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枣、西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午适当小睡 20 – 30 分钟,能缓解身心疲劳,养护心神。每天在不炎热的时候快走半小时,这样的运动能降低心脏病及中风的危险。

高温天气下,心脏的健康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牢记这些护心要点,少做伤害心脏的事,多做有益心脏的事,才能让我们在炎炎夏日里,给心脏撑起一把 “保护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