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的罕见病概率,两兄弟先后 “中招”,父母接力捐肝,华山医院助他们重获新生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脏移植中心病房里,李红举着雾化面罩,给 5 月龄的小儿子乐乐做术后康复。看着孩子平稳的呼吸,她仍觉得像一场梦 —— 这个家庭在短短五年里,两次被罕见病推向深渊,又两次在华山医院的帮助下,从绝境中找回希望。

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大儿子洋洋出生时,被确诊为五型 PFIC(家族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消化系统疾病。由于基因突变,胆汁无法在肝脏正常排泄,会逐渐损伤肝细胞,晚期患者往往需要肝移植才能保命。遗传专家曾告知,这种病的遗传概率为 25%。当时,李红毅然捐献肝左外叶,由华山医院王正昕教授团队为洋洋实施了肝移植手术。

五年间,洋洋每天服用抗排异药,生活、学习、运动都和普通孩子没两样,完全看不出曾经历过肝移植。一年前,李红意外怀孕,夫妻俩抱着 “75% 不会遗传” 的侥幸,决定留下这个新生命。然而,命运再次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 乐乐出生后,基因检测显示,他和哥哥一样患上了五型 PFIC,25% 的 “坏运气” 再次降临。

“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华山医院的沈丛欢副教授。” 李红说。五年来,沈丛欢一直关注着洋洋的康复,这次听闻乐乐的情况,立刻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考虑到李红曾捐肝,且丈夫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团队最终决定由乐乐父亲捐肝,并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获取肝左外叶,最大限度减少对他的创伤。同时,沈丛欢还为这个家庭申请了基金支持,减轻经济压力。

7 月 7 日,手术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展开。陆录教授、陶一峰副教授等先为乐乐父亲完成供肝获取,王正昕教授团队随后为乐乐进行肝移植。由于乐乐月龄小,脏器和血管都极纤细,医生们在显微镜下精准操作,将供肝顺利植入。凭借 300 多例儿童肝移植的技术积累,手术全程平稳。

术后,乐乐进入 ICU 监护,护理团队成立专人小组,24 小时密切观察。一周后,他顺利转入普通病房,各项指标逐渐稳定。如今,李红看着两个儿子,虽然未来仍需长期服药,但孩子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让她充满感激。

两次面对 25% 的罕见病概率,两次在华山医院完成肝移植,这个家庭的经历既令人揪心,又让人感动。父母接力捐肝的深情,医护团队精湛的技术和人文关怀,共同为两个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正如王正昕教授所说:“对于罕见病家庭,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给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