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阳台上,刚晾好的深色 T 恤还在滴水,就已经吸引了几只蚊子盘旋;傍晚的公园长椅上,穿白衬衫的人安然无恙,穿黑裙子的姑娘却被叮得连连跺脚 —— 这个夏天,关于蚊子的 “秘密” 正在被一一揭开。随着广东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出现,这种通过伊蚊传播的传染病再次提醒人们:蚊子叮咬从来不是小事。原来,这些嗡嗡作响的小东西不仅有自己的 “就餐时间表”,还对穿着颜色有着明确偏好,掌握这些规律,才能科学防蚊。

蚊子的 “作息表”:不同种类各有 “饭点”
“早上 7 点被咬,中午 12 点又来,蚊子不用睡觉吗?” 家住广州的陈女士最近总被蚊子困扰,直到看到疾控部门的科普才明白:不同蚊子的活跃时间大不相同。最让人头疼的 “花蚊子”(白纹伊蚊)是典型的 “朝九晚五” 型,每天 6—8 点和 17—19 点准时 “开工”,白天在花丛、草地里伺机而动;库蚊则是 “夜猫子”,19—23 点和凌晨 2—4 点最为活跃,常常在卧室里上演 “夜半偷袭”;按蚊更偏爱 “月光晚餐”,傍晚到黎明前的时段尤其活跃,气温较高的月夜更是它们的 “觅食黄金期”。
降雨后的一周往往是蚊子的 “狂欢季”。积水处的蚊幼虫在温暖的水中快速孵化,数量能比平时激增 3 倍。“前几天下过雨,院子里的花盆托盘没及时清理,第二天就发现了密密麻麻的孑孓。” 上海市民王女士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环境治理专家指出,每处积水都是蚊子的 “育儿所”,及时清理才能从源头减少蚊虫。
叮人不看血型?这些特征才是 “招蚊密码”
“都说 O 型血招蚊子,可我 A 型血照样被咬得满腿包!” 关于蚊子的偏好,最流传的误区终于被科学打破。疾控中心专家解释,蚊子定位目标靠的不是血型,而是二氧化碳、体温和皮肤分泌物:肺活量大的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更多,就像给蚊子发了 “定位信号”;孕妇和儿童因新陈代谢快、体温高,常常成为蚊子的 “优先目标”;爱出汗的人皮肤表面的乳酸和氨类物质,对蚊子来说更是 “美味邀请函”。
化妆的女士也要格外注意。香水、面霜里的花香成分可能含有蚊子喜爱的化学物质,有实验显示,涂抹香水后被叮咬的概率会增加 20%。而穿衣颜色的选择更藏着防蚊学问:蚊子具有趋暗性,深色衣服吸收热量后形成的 “温暖小环境”,会让它们误以为找到了理想宿主。在户外穿白色、浅色衣物,能减少被蚊子 “锁定” 的概率。
四招科学防蚊,让蚊子 “无从下口”
个人防护是第一道防线。在蚊子活跃的时段外出,穿长袖长裤能物理隔绝叮咬,暴露的皮肤要涂抹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记住每 2—4 小时补涂一次。傍晚遛弯时避开草丛、竹林等蚊虫聚集地,这些地方的蚊子密度可能是开阔地的 10 倍。
环境治理能从根源上 “断粮”。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是关键,空调水托盘、养花容器要每周清理一次,水生植物的花盆最好垫上沙子,防止积水滋生幼虫。有庭院的家庭可以在角落放置灭蚊灯,不过要注意远离卧室,避免灯光吸引更多蚊子进屋。
物理屏障最适合家庭使用。加装纱门纱窗时,要选网眼小于 1.6 毫米的款式,确保能挡住细小的伊蚊;婴儿床和老人床周围一定要挂蚊帐,这是最安全的防蚊方式。傍晚关窗也有讲究,库蚊活跃的 19—23 点,提前关好门窗能减少进屋的蚊子数量。
应急处理也有小技巧。被叮咬后不要抓挠,可用肥皂水清洗或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警惕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及时就医。“蚊子叮咬看似小事,却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做好防护就是保护健康。” 传染病专家的提醒让人们意识到,科学防蚊不仅是为了舒适,更是为了安全。
这个夏天,当我们摸清蚊子的 “作息” 和 “喜好”,用对防蚊方法,就能让嗡嗡作响的 “不速之客” 退避三舍。毕竟,没有蚊子打扰的夏夜,才是真正的夏日美好。正如网友所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终于能在傍晚的公园安心散步,不用再当蚊子的‘移动大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