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餐巾纸藏在鼻腔里,让 5 岁娃频繁流鼻血!医生提醒:这些习惯最伤鼻

“又流鼻血了!” 看着天天鼻孔里渗出的血迹,妈妈王女士的心揪成了一团。这个 5 岁的男孩最近半个月频繁流鼻血,鼻涕里还带着股奇怪的臭味,总忍不住用小手去抠鼻子。直到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诊室里,耳鼻喉科医生从天天右鼻腔里取出一团皱巴巴的餐巾纸,王女士才恍然大悟 —— 原来困扰孩子的 “怪病”,竟是这张被塞进鼻子的纸在作祟。

鼻腔里的 “隐形杀手”,竟来自孩子的好奇心

“当时取出的餐巾纸已经泡得发胀,周围黏膜红肿发炎。” 接诊的刘敏副主任医师回忆,天天的鼻腔黏膜被异物刺激得糜烂出血,才导致频繁流鼻血。追问之下才知道,大概一周前,天天在玩餐巾纸时觉得 “塞进鼻子很好玩”,就自己塞了一小块进去,后来忘了这回事。随着时间推移,餐巾纸在鼻腔里吸收分泌物,逐渐膨胀,引发感染和出血。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刘敏透露,儿童耳鼻喉科门诊每月都会接诊 10 多例鼻腔异物的小患者,塞进鼻子的东西五花八门:花生粒、纽扣、小珠子,甚至还有撕碎的作业本纸。“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尤其是 3-6 岁的孩子,喜欢用鼻子‘探索世界’,却不知道这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险。” 异物在鼻腔里停留超过 24 小时,就可能引发黏膜感染、溃疡,严重的还会导致鼻中隔穿孔,甚至异物移位到鼻窦里,需要手术才能取出。

更让医生担忧的是,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流鼻血时,往往只想着止血,忽略了 “异物” 这个潜在元凶。像天天这样流鼻血伴随鼻涕发臭的情况,其实是鼻腔异物的典型信号,但王女士一开始只以为是 “天气干燥”,直到症状加重才带孩子就医,险些耽误了最佳处理时机。

孩子流鼻血,不止是 “上火” 那么简单

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孩子流鼻血就是 “上火” 了,多喝点水就行。但刘敏指出,儿童鼻出血的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儿童鼻腔黏膜比成人薄 30%,血管分布更密集,且位置表浅,稍微受到刺激就容易破裂出血。过敏性鼻炎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炎症导致的鼻痒会让孩子忍不住挖鼻孔,反复揉搓之下,黏膜自然不堪重负。

维生素缺乏也是隐形推手。不爱吃蔬菜的孩子,体内维生素 C 和 K 不足,血管弹性变差,就像脆弱的水管容易破裂。而天气干燥时,鼻腔黏膜水分流失加快,变得干硬易脆,哪怕只是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鼻出血。刘敏特别提醒,如果孩子流鼻血的同时,皮肤轻轻一碰就青紫,牙龈也经常出血,一定要警惕血液系统问题,及时做血常规检查排除隐患。

在门诊中,医生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长的某些习惯会间接导致孩子鼻出血。有位妈妈喜欢用纸巾给孩子 “捅鼻子” 清理鼻涕,结果孩子学着样子把纸巾塞进鼻腔;还有家长用力擤鼻涕时发出的 “哼哧” 声,会让孩子觉得 “这样很好玩”,跟着模仿,殊不知过度用力会损伤鼻黏膜。

流鼻血时仰头塞纸?这些误区正在伤孩子

“快仰头!我给你塞个棉球!” 这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流鼻血时的第一反应,但这个做法其实大错特错。刘敏在门诊中见过因仰头止血导致呕吐的孩子:“血液顺着喉咙流进胃里,会刺激胃黏膜引发呕吐,万一呛进气管,还可能导致窒息。” 正确的处理方式其实很简单:让孩子坐下,身体稍微前倾,用食指和拇指捏住鼻翼两侧,持续压迫 5-10 分钟,期间让孩子张口呼吸,吐出嘴里的血,不要咽下去。

冷敷也是个好办法。用冷毛巾敷在孩子的额头和脖子上,低温能让头面部血管收缩,帮助止血。止血后,在鼻中隔上涂一点凡士林或金霉素眼膏,就像给受损的黏膜敷上一层 “保护膜”,能防止再次出血。有位奶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以前总怕止不住血,现在按医生说的方法做,几分钟就好了,孩子也不那么害怕了。”

预防孩子流鼻血,关键要从习惯入手。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要及时治疗,减少鼻痒带来的挖鼻冲动;家里的小物件,如纽扣、珠子、硬币等,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避免成为鼻腔异物;多给孩子吃猕猴桃、菠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从内部增强血管 “抵抗力”。

天天在取出鼻腔异物并经过抗炎治疗后,再也没流过鼻血。出院那天,他拿着医生给的 “护鼻小手册”,认真地对妈妈说:“以后再也不把东西塞鼻子里了。” 这个小插曲也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孩子的鼻腔里藏着很多秘密,一句耐心的引导,一次及时的检查,或许就能避免一场本可预防的伤害。毕竟,守护好孩子的小鼻子,就是守护他们顺畅呼吸的每一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