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 15 个 “世界肝炎日” 到来之际,一个关乎千万人肝脏健康的警示悄然响起。暨南大学疫苗产业研究院院长梁晓峰教授的提醒振聋发聩:成年人需警惕乙肝 “免疫空白”,抗体阴性者应及时补种疫苗。这绝非危言耸听,要知道,在所有肝硬化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占比高达 71.1%,而疫苗的保护效力会随时间悄然减弱,许多成年人正不知不觉中让肝脏暴露在 “裸奔” 的风险里。

乙肝病毒,这个潜伏在人体的 “隐形杀手”,正以其隐蔽性和破坏性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国对乙肝防控向来高度重视,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必须接种第一针,并按照 “0—1—6” 程序完成后续接种。若是妈妈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宝宝出生后 12 小时内就得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续在 1 月龄和 6 月龄完成剩余接种,且全程免疫后还要筛查抗体产生情况。这套严密的儿童防控体系成效显著,我国儿童人群的乙肝携带率已从过去的高位降至 0.30%,为孩子们筑起了坚实的肝脏防线。
但在成年人身上,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成年人认为自己小时候接种过疫苗就可高枕无忧,殊不知疫苗的保护并非一劳永逸。随着时间推移,体内的乙肝抗体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体呈阴性或滴度小于 10mIU/ml 时,就意味着失去了有效的保护屏障,成为乙肝病毒攻击的潜在目标。梁晓峰教授建议,成年人应在体检时主动进行 “乙肝五项” 检查,通过科学检测了解自身的抗体情况,这是及时发现 “免疫空白” 的关键一步。
一旦发现抗体不足,补种疫苗刻不容缓。成年人补种乙肝疫苗有两种选择:按照 “0—1—6” 的常规程序接种 3 针 20μg 乙肝疫苗,全程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也可以选择接种 60μg 乙肝疫苗,1—2 个月就能完成全程接种。两种方式都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为肝脏重新穿上 “防护铠甲”。然而,现实中很多成年人对乙肝疫苗补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要么忽视体检中的相关检查,要么得知抗体不足后也迟迟不采取行动,这无疑加大了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 9.75% 成功降至目前的 5.86%,成功摘掉了 “乙肝大国” 的帽子。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疫苗的普及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要实现 “2030 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 的目标,还需要攻克成年人乙肝 “免疫空白” 这一难关。
今年 “世界肝炎日” 的宣传主题是 “社会共治,消除肝炎”。这意味着肝炎防护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而是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对于个人而言,要主动了解自身的乙肝抗体情况,及时补种疫苗;对于社会来说,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成年人对乙肝 “免疫空白” 的认知,医疗机构也应提供便捷的疫苗接种服务。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
别让肝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 “裸奔” 的危险境地,重视乙肝 “免疫空白”,及时补种疫苗,是每个成年人对自己健康应有的负责。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肝脏筑起更坚固的防线,向着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