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老登”一词流行,用来批判那些不尊重女性等不良行为和观念的人。而华语电影导演中,王晶堪称“真·老登”的典型代表,他的种种言行尽显“老登”本色。

王晶对梅艳芳的评价,尽显其居高临下与刻薄。7月中旬,他在镜头前评价逝去20余年的“香港女儿”梅艳芳,称其“天分非常高,演什么像什么,唱什么是什么,唯独就是太任性害了自己”。这看似惋惜的话语,实则是以成功者姿态,将梅艳芳的悲剧归结为“任性”这一在商业逻辑里等同于“不专业”“不划算”的原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初出道的张柏芝也贴上“任性”标签,暗贬之意明显,而对当红女星刘亦菲却溢美有加,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行为,精准勾勒出一个势利的“老登”嘴脸。他以“红不红”作为衡量言论尺度,只看重商业价值,对逝者和过气者肆意评判,对当红明星则谄媚奉承。
王晶的“票房原教旨主义”是他成为“老登”的重要根源。他踏上导演之路并非出于艺术理想,而是为了赚取分娩费用,艺术在他眼中不过是换取世俗利益的工具。他秉持“唔收得”(不卖座)就是电影圈“唯一死罪”的信条,首部戏《千王斗千霸》取得邵氏当时第二高票房纪录后,便一路追逐票房数字。《青蛙王子》《赌神》《赌侠》等影片的高票房让他成为商业挂帅原则的受益者,却也让他无法理解梅艳芳在生命最后时光举办演唱会的悲壮与崇高,在他看来,这是“产品”因“任性”提前报废,是“非理性决策”和“不良处置”,他只看到顶级IP放弃商业变现路径,却不懂梅艳芳坚守的东西比“收得”更重要。
王晶还是一个道德双标者。他曾是三级片扛把子,以“屎尿屁”影片和运用“性感”元素吸引观众而闻名。他将邱淑贞从玉女转型为“性感女神”,进行教科书级别的商业包装,虽《赤裸羔羊》在香港亏了四百万,但他认为捧红性感女神这笔投资值得。然而,他却以长者、智者的姿态评判梅艳芳的个人生活与人生抉择,这种角色的错位充满讽刺。他为了票房毫无心理负担地制作充满性暗示的内容,却将女性艺术家坚持自我的“任性”视为不可饶恕的“原罪”,其道德体系服务于商业利益,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此外,王晶处理人际关系时“捧强踩弱”的势利心态尽显。他对给予机会的“大佬”们不吝赞美,对明星也遵循强者、弱者的法则。与周星驰合作初期好合得来,但周星驰气场改变后,他选择妥协利用,当无法再利用周星驰时,便落井下石。面对失意者,他则充满道德优越感地批判。对当红的刘亦菲夸赞,对逝去的梅艳芳随意贴标签,这种欺软怕硬的本性,在暮年依然固守,尽显“老登”的猥琐与不堪。
王晶的种种表现,无论是言论上的刻薄、商业至上的理念,还是道德的双重标准以及势利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都让他成为“真·老登”的代表,也让我们看到在电影界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人性的多面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