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联通将手机 eSIM 的开通页面公之于众时,不少人都兴奋起来 —— 喊了多年的手机 eSIM 时代,似乎真的要来了。三大运营商在今年下半年全面重启 eSIM 业务,这一次不再只是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设备的专属,国产手机终于要正式踏入 eSIM 的大门。然而,在这看似充满希望的变革背后,却藏着不少现实的阻碍,对于 eSIM 在国产手机上的应用,或许我们不该抱过高期待。

eSIM 的原理并不复杂,它将传统 SIM 卡的功能集成到设备芯片中,省去了实体卡槽。这一变化能为手机节省出不少空间,厂商可以借此搭载更大的电池、更强大的摄像头模组,或者把手机做得更轻薄。理论上,用户携号转网也会变得更便捷,无需再跑营业厅,空中写号即可完成;一张 eSIM 还能存储多个号码,出国旅游时开通当地手机号也可能只需简单操作几下屏幕。这些优势听起来确实令人心动,仿佛 eSIM 的到来会给我们的用机体验带来质的飞跃。
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美好,eSIM 在国产手机上的落地,麻烦可能比便利更多。首先是换机带来的不便。过去换手机,拔插一下 SIM 卡就能轻松搞定,而换成 eSIM 后,需要先在旧机上注销 eSIM,再在新机上重新下载配置文件写号。一旦旧手机丢失或损坏,就得跑到线下营业厅注销,这无疑增加了不少麻烦。对于经常需要换手机做评测的人来说,频繁的号码切换甚至可能触发运营商的风控,导致封号。
办理流程也是一大问题。在国外,像 T-Mobile、Verizon 等运营商,用户在官网购买套餐后,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 eSIM 的写号,无需跑营业厅。但在国内,目前的大环境下,办理流程大概率没这么简便。以中国联通为例,其 eSIM 手机业务要求首次办理的用户必须 “上门办理” 或 “到厅办理”,这和实体 SIM 卡的办理流程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简化,所谓的 “便捷” 也就大打折扣。
出国时可能遇到的麻烦也不容忽视。全球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仍在使用实体 SIM 卡,使用支持 eSIM 的手机到了这些地方,若想上网,只能选择价格更高的 eSIM 旅游卡。对比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实体 SIM 卡和 eSIM 旅游卡价格,会发现 eSIM 旅游卡普遍更贵,只是有效期相对长一些。而且,国行手机很可能和现在的蜂窝版 iPad 一样,在国内只能激活国内运营商的 eSIM,到了国外才能激活国外运营商的 eSIM;国际版设备则不支持国内运营商的国内 eSIM 套餐,只能使用费用更高的国际业务,这无疑限制了用户的选择。
从运营商的推进情况来看,eSIM 在国内的全面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联通对 eSIM 的支持最为积极,已在 25 个省市恢复相关业务,并上线了手机 eSIM 开通页面准备试点;移动处于逐步推进状态;电信则最为保守,仍在观望,客服称业务尚未完成升级,也没有具体的升级完成时间。参考之前 4G、5G 以及手表 eSIM 的推广路径,手机 eSIM 大概率会先在一二线城市试点,再逐步向其他城市铺开,全国范围内普及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此外,国内移动用户数量高达十几亿,实体 SIM 卡 “插卡即用” 的方式早已深入人心,要让用户彻底放弃实体卡,培养使用 eSIM 的习惯,并非易事。因此,未来国行手机很可能会采用 “实体卡 + eSIM” 的混合方案,eSIM 用于国内运营商的号码,实体卡槽作为保底,避免手机因不支持实体卡而无法使用的情况,就像美版 iPhone 初期的做法一样。
eSIM 技术本身算不上革命性的突破,它相比实体 SIM 卡存在不少局限性。其在国产手机上的应用,需要运营商优化服务流程、用户培养使用习惯、明确监管边界、厂商优化设计等,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或许,比起 eSIM 带来的有限便利,大家更期待的是手机能直接连接卫星,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信号畅通,那才是通信技术更理想的形态。国产手机拥抱 eSIM,是技术发展的尝试,但在短期内,它恐怕难以带来我们期望中的那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