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业的浪潮中,有人随波逐流追逐共识,有人则坚定地踏上“非共识”的荆棘之路。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无疑属于后者。8月12日下午,在距离他曾奋战多年的搜狐大厦不到80米的百川智能总部,王小川首次面对媒体,揭开了这家AI独角兽公司过去半年组织变革与战略调整的神秘面纱。

曾经,百川智能和众多AI企业一样,在广阔的科技领域多点开花,试图在通用能力、金融、娱乐等多个条线有所建树。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王小川意识到,分散精力只会让企业陷入困境。于是,从2024年开始,百川智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聚焦医疗,做“非共识”的事情。这一决定并非一帆风顺,团队内部存在分歧,一些同学认为太垂直,放弃了通用领域,担心公司做小了。但王小川坚信,创业就是要做非共识的事情,他接受了大家的不同观点,同时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转型,百川智能进行了一场战略性瘦身。员工规模从高峰期的450人压缩至不足200人,管理层级也从3.6级降至2.4级,直接向王小川汇报的高管不到10人。在组织精简的过程中,王小川保留了既相信AI又拥抱医疗的人,他深知,只有有信仰的精英团队,才能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遗憾,但他认为,如果不能引领,重复建设将毫无意义。
在聚焦医疗的道路上,百川智能明确了三个重点方向:从技术层面以医疗为重发展,给医生提供助力,让患者在非院内场景也能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王小川亲自抓这三个方面,将公司的资源高度聚焦在医疗领域。他带领团队同时做三件事,既有着眼于技术突破,也有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服务的具体目标。
在管理上,王小川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调整。他意识到,良好的团队氛围和目标一致性至关重要。他增加了与团队的沟通频次,亲自面试新人,通过观察候选人对公司业务的理解、憧憬等,判断他们是否真正有信仰。他授权核心leader制定目标,自己则扮演指挥资源分配的角色,如同乐队指挥,让团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演奏。
王小川的创业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他从搜狗时代走来,经历了许多变化。他认为自己比以前更温和,也更懂得在安静的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创业的时机把握上,他明白要踩准大方向,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对于大模型的商业模式,他坚定地选择to C道路,终极目标是构建生命模型。
尽管外界对百川智能有很多噪音,王小川却从未觉得委屈。他坦然接受媒体聚光灯带来的帮助和抨击。他知道,创业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非共识”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AI医疗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未来,百川智能能否在王小川的带领下,实现构建生命模型的终极目标,值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