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催生新搜索生意:GEO 崛起背后,水有多深?

当 ChatGPT 月访问量突破 57 亿次,Perplexity 月查询量逼近 10 亿次,一个全新的搜索时代正加速到来。用户习惯从 “搜索 – 筛选 – 点击” 转向 “提问 – 直接获答”,这一转变不仅颠覆了传统搜索引擎的流量逻辑,更催生了一门名为 GEO(Generative-Engine Optimization)的新生意。企业主们的焦虑从 “如何做好 SEO” 变成 “怎样让大模型记住并推荐我们”,而这门看似前景无限的新生意,实则暗流涌动,水深超乎想象。

GEO 与 SEO 有着本质区别,这决定了其复杂程度远超后者。传统 SEO 依托公开透明的算法规则,通过关键词优化、外链建设等手段提升网页排名,可控性强且有章可循。但 GEO 面对的是大模型的 “黑盒系统”,其核心是让品牌信息被 AI 模型收录并在生成答案时优先引用。大模型依赖语义理解与知识图谱进行决策,关键词堆砌不仅无效,反而会降低内容可信度。普林斯顿大学研究显示,合理运用九种 GEO 策略可提升 40% 曝光率,而 “引用为王”“语义实体优化” 等原则,与 SEO 的 “链接为王” 逻辑截然不同。这种底层逻辑的差异,让不少试图照搬 SEO 经验的企业栽了跟头。

市场上的 GEO 服务鱼龙混杂,收费标准混乱不堪。从传统 SEO 公司转型的服务商、专攻 AI 搜索的新创团队,到延伸业务的内容营销机构,各类玩家纷纷入场。定价上,既有 “几百到数千美元 / 月” 的基础套餐,也有高达 2 万美元 / 月的定制服务,甚至出现按 “语义覆盖范围” 计费的新模式。更令人担忧的是,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不少服务商仅靠 “成功案例截图” 佐证能力,却无法保证效果的稳定性与可复制性。一些低价套餐暗藏陷阱,所谓 “AI 优化服务” 实则是批量生成低质内容,不仅无效,还可能因触发平台规则导致品牌信息被拉黑。

平台方的态度让 GEO 生意更添变数。大模型企业对 GEO 始终保持 “谨慎开放”,一方面默许合规的优化行为,另一方面严厉打击黑帽手段。Google 已将 “规模化 AI 生成无价值内容” 列为垃圾信息,OpenAI 建立了可疑 URL 黑名单,Perplexity 则通过限定可信源范围提升内容质量。那些试图用 “影子 Prompt”“隐藏文字注入” 等灰产手段操控模型的行为,短期可能见效,长期却面临账号封禁、版权纠纷等风险。博查 AICTO 翁柔莹坦言:“GEO 与大模型的底层逻辑存在冲突,前者追求商业曝光,后者注重内容准确性,这种矛盾注定了平台不会对 GEO 完全放任。”

品牌方在 GEO 浪潮中陷入两难。不投入,可能在 AI 搜索时代 “被消失”;盲目投入,则可能沦为乱象的牺牲品。业内专家建议,企业应将 GEO 视为长期工程:先通过部署 Schema 标记、优化官网结构化数据,打造机器可读的 “事实来源”;再围绕核心业务问题监测品牌在 AI 答案中的出现频率,理性分配 SEO 与 GEO 预算(建议 6:4 配比)。签约服务商时,务必明确数据验证方式,签订 “效果附加条款”,警惕超低价陷阱。真正有效的 GEO,应立足于创造独特、可信、可验证的内容,让品牌自然成为 AI 的引用样本,而非依赖旁门左道。

大模型重塑搜索规则的过程中,GEO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门生意的 “水深”,恰恰反映了新技术革命初期的混沌与探索。对于企业而言,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 “算法秘籍”,不如回归内容本质,在 AI 时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 “语义坐标”。随着平台治理的完善与行业标准的形成,GEO 终将告别野蛮生长,但那些真正理解 AI 逻辑、坚守内容价值的玩家,早已在浪潮中站稳了脚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