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安踏的下一站:并购之外,如何找到 “常青爆款”?

当安踏集团以 1085.8 亿元营收跻身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时,这家中国企业的扩张脚步并未停歇。2025 年以来,从收购韩国时尚品牌 musinsa 股份,到拿下德国户外品牌 Jack Wolfskin,再到传闻中即将入主美国运动鞋品牌 Reebok,安踏的 “品牌多元宇宙” 持续扩容。然而,站在千亿门槛上,这家本土巨头正面临新的考题:在复刻 FILA、始祖鸟的成功后,如何突破运动产品的生命周期律,找到下一个增长引擎?

并购扩张是安踏登顶的关键密码。2009 年接手亏损的 FILA 后,安踏通过聚焦 “高端运动时尚” 定位、升级门店体验,让这个品牌在 2020 年收入反超主品牌;2019 年收购亚玛芬体育后,又将始祖鸟打造成 “户外爱马仕”,2024 年其技术服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36%。这套 “低位收购 + 精准定位 + 渠道升级” 的方法论屡试不爽,推动安踏在国内市场以 23% 的份额位居第一。如今传闻收购的锐步,全球份额仅 1.5%,正是安踏擅长的 “改造标的”,有望填补其在专业运动领域的短板。

但品牌矩阵的扩张背后,隐忧已然显现。曾经的增长引擎 FILA 增速放缓,2024 年营收仅增 6.1%,三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主品牌安踏虽以 335.22 亿元营收保持增长,但增速从 2023 年的 16.23% 降至 10.6%,面临 361 度等品牌在下沉市场的挤压。更值得警惕的是,安踏的研发投入与营销费用严重失衡 ——2023 年研发费用 16.14 亿元,仅为营销费用的 7.4%,这与耐克、阿迪达斯靠技术驱动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要突破增长瓶颈,安踏需在 “并购” 之外补全短板。一方面,需将供应链优势转化为技术壁垒。目前安踏自有工厂及合作供应商超 800 家,苏州物流中心 2026 年投用后可支撑十余个品牌运营,但这种后端能力尚未完全转化为前端产品竞争力。尽管 “风暴甲” 夹克、PG7 跑鞋等单品销量破百万,但缺乏类似耐克 Air Jordan 的 “常青爆款”,难以形成持续消费心智。

另一方面,多品牌管理需要更精细的运营。安踏已打造出 “竞技场 ARENA” 等特色门店,月均店效达传统门店的三倍,但如何避免品牌间的内部竞争、实现资源协同,仍是未解难题。始祖鸟的高端化与安踏主品牌的大众化如何平衡,FILA 的时尚定位与锐步的专业属性如何互补,考验着管理层的操盘能力。

资本市场对安踏的期待,已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增长”。2024 年集团自由现金流 132.54 亿元,现金储备超 500 亿元,为战略转型提供了底气。若能将并购的魄力转移到研发创新上,在运动科技、材料工艺等领域实现突破,安踏或许能从 “中国的耐克” 真正成长为 “世界的安踏”。

千亿之后的安踏,站在了从 “资本玩家” 到 “品牌匠人” 的关键路口。并购可以带来规模的跃升,但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常青单品,才能真正打破运动品牌的生命周期律。这既是安踏的挑战,也是中国运动品牌走向全球的必由之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