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剧《生万物》圆满收官,凭借精彩剧情收获众多剧粉,剧中创造的热梗热词也广为流传,像“扎觅汉”就成为年轻人调侃上班的新说法。而剧中一个特别的场景——农民在立春时将鸡毛置于竹筒中“试春气”,鸡毛飞起便意味着春气已至,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大家一边感叹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一边也对“试春气”是否真有科学依据充满好奇,难道这真的是预测春气的神奇方法?

从科学原理上看,立春前后确实可能出现类似“春气萌动”的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点加速向北移动,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长明显增加。在我国北方地区,水汽相对较少,多是晴朗天气,这种气象条件有利于土壤表层吸收太阳辐射,使得表层土壤温度快速回升。与此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分解秋冬季节积累的枯枝落叶和腐殖质的速度显著加快,这个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当土壤中气体含量上升,又因表土温度快速上升而受热膨胀时,气体就会通过土层的裂隙涌动而出,这便是所谓的“春气”。理论上,如果这些气体涌动足够强烈,是有可能让置于竹筒中的鸡毛飞起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试春气”实际操作起来,可行性和指示意义都非常有限。一方面,虽然土壤微生物持续产生气体,但产量极为有限。即便竹筒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气流流速,上升气流依然十分微弱,很难让羽毛浮起。而且,竹筒上端的风吹等干扰因素,也可能影响羽毛的状态。另一方面,即便能出现羽毛飞起的现象,也无法精准对应立春节气。从太阳直射点北移、表层土壤加热等因素来看,在从冬至到春的较长时间段里,土壤内气体浓度都可能出现显著上升并膨胀涌出的情况,立春只是其中可能的一个时节。并且,节气是长期总结规律得出的“平均气候状态”,每年会受到具体天气系统和短期气候异常的影响,出现的时间可能提前或推迟。所以,根据当天“春气情况”来决定后续播种甚至预测丰收与否,是缺乏有效依据的。
其实,“试春气”有着更古老的前身——“葭灰占律”。这一仪式在《后汉书·律历志》中就有记载,通过在密闭室内设置律管,用芦苇衣膜烧制的灰填充,据说在特定节气,对应的律管里的葭灰会飘起,以此验证节气到来。后来民间将这个隆重的仪式简化,用竹筒与羽毛替代。但“葭灰占律”更多是上古时期律历结合的体现,具有祭祀和权威属性,实际上节气流转和律管长度并无关联,葭灰飘起也难以成功实现,最终在明清时期被废除。类似地,“立春最适合成功立起鸡蛋”的说法,也与地球引力在立春时并无特殊变化有关,鸡蛋能否立起主要取决于鸡蛋本身的重心位置、底面特点和操作方式。
虽然很多关于立春的仪式在科学上依据不足,但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华文明里,立春作为万象苏醒、开启新一年耕耘收获的重要节点,具有特殊意义。打春牛、咬春等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大地在四季流转中孕育万物生长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