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九江大堤决口,两万军民奋战五昼夜封堵险情 —— 那震撼的画面,让刚参加完高考的他毅然选择气象专业。20 年后,京津冀地区的暴雨洪涝再次敲响警钟:灾害在 “进化”,我们如何应对?一位气象学者 20 年的坚守与探索,为我们揭开气候危机下的生存密码。

从科研 “象牙塔” 到灾害 “前线”:一场内涝引发的转变
这位气象学者,就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具体姓名]。研究生阶段,他师从著名气象学家黄荣辉院士,专注于洪涝灾害形成机理研究。然而,2012 年北京 “7・21” 内涝,彻底改变了他的科研轨迹。“那天我孩子刚满月,家里正聚会,看到新闻里的积水画面,我意识到,精准预报之外,社会防灾能力同样关键。” 从那时起,他在科研之余投身科普,100 多场讲座、100 多篇文章、数本科普读物,只为让更多人了解灾害应对之策。
台风 “零死亡” 背后:中国灾害应对的飞跃
在他看来,过去 20 年中国应对灾害的能力大幅提升。以台风为例,上世纪初台风来袭往往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而如今,气象卫星、雷达和数值预报技术让我们能提前一周监测台风路径,“零死亡” 已基本实现。2020 年长江流域特大暴雨,虽降雨更急,但经济损失和伤亡却大幅减少 —— 这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应急体系的成熟。但 2023 年京津冀暴雨又给了他 “当头一棒”:极端灾害正变得更复杂、更难以预测。
当灾害 “进化”:防洪主战场转向中小河流
“全球变暖让极端暴雨强度增加 7%-10%,未来‘一天下一年雨’的情况会更常见。” 他指出,防洪的重点已从大江大河转向中小河流和山洪沟。传统的河道疏浚可能加剧下游风险,而绿色基础设施如阶梯湿地、小型堰塘,以及蓝色基础设施湖泊、水库等,应成为防洪新 “利器”。例如,北京 2022 年泄洪水量达 18.91 亿立方米,远超南水北调调入水量,科学统筹水资源已成当务之急。
从 “排洪” 到 “蓄洪”:城市防洪的新思路
“我们不能再‘一排了之’,而要把洪水当资源。” 他建议,城市应建设更多可淹没的行洪区,如河边公园在暴雨时作为临时蓄水区,旱季则是市民活动空间。这种灵活设计既能减轻防洪压力,又能改善城市生态。河南郑州 “7・20” 特大暴雨后,气候危机已从科学议题上升为法律议题,提示政府和企业必须按最新气候科学升级预案,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
未来方向:从机理研究到适应策略
“极端暴雨不会给我们试错机会,科研要从‘为什么’转向‘如何应对’。” 他表示,未来将重点研究灾害适应策略,同时加强科普,让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掌握防灾技能。“只有基础设施、应急方案和公众意识三者协同,我们才能在极端天气面前真正‘准备好’。”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这位气象学者 20 年的坚持,不仅是个人的科研 journey,更是中国灾害应对体系不断进化的缩影。面对日益复杂的气候灾害,我们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 “气候守护者”,用科学和智慧筑牢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