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手看一眼智能手表,屏幕上跳动的 “心率” 数字已成很多人的日常。但你可能不知道,大部分智能手表和手环显示的 “心率”,其实根本没测心跳,而是测的脉搏。心跳和脉搏看似频率相同,实则并非一回事,某些情况下两者差距悬殊,可能让人漏掉心脏问题,或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脉搏是心跳的结果,正常时脉率通常等于心率。多数可穿戴设备通过 “光电体积描记法(PPG)” 检测脉率:表背的 LED 灯发出光线,血液吸收部分光线后,反射光被设备接收。动脉随心跳收缩扩张时,血液吸收的光量变化被捕捉,进而推算出脉率。这类设备无需操作,佩戴后即可连续显示 “心率”,背面常能看到绿、红或红外灯闪烁。
多数时候,脉率能代表心率,其显示的即刻心率、静息心率等有参考价值,对房颤等心跳不规律的提示也较准确。但少数情况下,脉率会远低于心率。比如房颤时,心率可能 120 次 / 分,脉率却仅 90 次 / 分,易让人误以为正常;早搏二联律时,70 次 / 分的心率可能只产生 35 次 / 分的脉率,手表显示的低数值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急诊就医。此外,肢体晃动、低温、纹身等因素,还会导致脉率检测结果偏高或偏低。
真正能测 “真心率” 的设备,靠的是检测心脏电活动,原理类似医院的极简版心电图。这类设备需开启心电图功能,用户将另一只手接触表冠或按键,通过检测两手间的电压变化记录心脏电活动波形,从而得出心率。其判断心率的准确性更优,对房颤、心率异常的识别准确率可达 98.5%,远超脉率检测的 93.3%。
不过,能测心电图的手表多数时候显示的仍是脉率,仅在开启特定功能并双手操作时,才显示 “真心率”。而且,其单导联心电图信息量远少于医院的 12 导联心电图,可能漏掉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因此,出现胸痛、心悸等不适时,即便手表心电图正常,也需及时就医。
选择设备时需根据需求:健康年轻人想 “随时简单看看”,测脉率的设备足够;确诊心脏疾病或有相关不适者,建议选能测心电图的设备;运动中需精准监测心率,胸前佩戴的心率带更合适,它通过心电图检测,受干扰小。
智能手表的心率检测功能虽为健康管理提供便利,但也需认清其局限性。脉率不等同于心率,检测结果异常时,不能仅凭手表判断病情,必要时需结合医学检查。了解设备的检测原理,合理使用,才能让其真正发挥辅助健康监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