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辟谣:“DeepSeek 凉了”?实则是场数据误读引发的乌龙风波

近日,“DeepSeek 使用率从 50% 暴跌到 3%”“DeepSeek 正在跌落神坛” 等耸人听闻的消息在网络上疯狂传播,抖音上相关视频点赞量动辄数万,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评论区更是一片哗然,许多网友被误导,纷纷跟风唱衰 DeepSeek。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场谣言背后的真相。

首先,关于 DeepSeek 使用率的基础认知,就存在严重偏差。从 AI 模型平台 Poe 的报道来看,即便在年初 DeepSeek 最火爆之时,其使用率也仅在百分之六七左右,远未达到所谓的 “50%”。要是真能有 50% 的使用率,那恐怕全球 AI 领域的巨头们都得为之侧目。

但不可否认,近期 DeepSeek 的使用率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相比年初鼎盛时期几近腰斩,如今 R1 和 V3 两个模型加起来,使用率约为 3%。这一数据落差,便是谣言的源头。很可能是部分媒体在报道时粗心大意,看串了数据,将使用率下跌了 50%,错写成从 50% 开始下跌,这一小小的失误,经各大媒体迅速转发,最终演变成 DeepSeek 即将凉凉的谣言。

不过,使用率下降一半,就能断言 DeepSeek 凉了吗?实则不然。一方面,“大模型的使用率” 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准统计的指标。不同的大模型平台,统计方式千差万别,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以此次事件为例,在 Poe 平台上,DeepSeek 使用率仅 3%,可在 OpenRouter 平台上,其使用量却远高于 10%,用 DeepSeek 的人并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DeepSeek 用户数量的下降,或许是公司主动为之。深度求索公司的目标并非靠卖大模型服务盈利,他们早早开源自家大模型,这使得众多公司能轻松 “接入” DeepSeek。近半年来,腾讯元宝、百度搜索,甚至一些手机语音助手、冰箱空调等家电都接入了 DeepSeek。第三方 “渠道服” 入口增多,自然导致使用 DeepSeek 官方平台的用户减少。有机构分析显示,若仅看网页端,DeepSeek 近三个月流量确实下滑不少;但将第三方托管的 DeepSeek 模型使用量纳入统计后,会发现半年内使用 DeepSeek 的人数暴增 20 倍。也就是说,大家并非不再使用 DeepSeek,只是换了渠道。

甚至 DeepSeek 官方似乎也不太在意用户是否在其平台使用自家模型。其 API 价格虽低,可用户体验极差,系统延迟极高,上下文长度仅 64K。反观其他公司接入的 DeepSeek,除了价格贵些,各方面体验都优于原版。而这一切,皆是深度求索公司基于自身发展策略的考量。因为对他们而言,购买显卡困难重重,与其将有限的显卡资源用于运行现有模型卖 API 赚辛苦钱,不如投入到新模型开发中,推动 R2 尽快问世,向着 AGI 的目标大步迈进。正如梁文锋所言:提供云服务并非核心目标,实现 AGI 才是终极追求。

这场关于 DeepSeek “凉凉” 的风波,本质上是一场数据误读引发的闹剧。DeepSeek 非但没有凉,反而在以自己的节奏,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在大模型行业,当下产品使用率、价格高低并非决胜关键,谁能在技术创新上持续领先,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作为关注者,与其纠结 DeepSeek 是否凉了,不如期待其下一代模型 R2 带来更多惊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