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技术飞速迭代的浪潮中,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上演。而在这场战争的中心,华人工程师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成为各大科技巨头竞相追逐的 “香饽饽”。与此同时,曾被誉为 “世界第一 AI 创业公司” 的 OpenAI,却在人才流失、巨头挤压和东方力量崛起的多重冲击下,步履维艰,仿佛正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前夜。

华人工程师在全球 AI 领域的影响力早已不容小觑。马斯克的 xAI 公司 12 人初创团队中,华人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吴宇怀、吉米・巴等名字闪耀在 AI 舞台中央。吴宇怀出生于杭州建德,30 岁的他已是 xAI 的核心力量;吉米・巴师从 “AI 教父” 杰弗里・辛顿,学术成就斐然。扎克伯格的 Meta 公司更是掀起了疯狂的挖角大战,其 “超级智能团队” 14 名成员中,8 位是华人。余家辉从 OpenAI 被以天价薪酬挖到 Meta,传言其四年薪酬总额高达 3 亿美元,第一年就超 1 亿美元;庞若鸣从苹果跳槽至 Meta,薪酬传言更是达到 2 亿美元。这些华人工程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全球 AI 产业的支柱,他们的流动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
OpenAI 无疑是这场挖角大战中受伤最深的企业。至少八名核心研究员集体跳槽至 Meta,其中包括深度参与 GPT-4o、GPT-4.1 等模型研发的余家辉,GPT-4o 图像生成共同创建者常慧文等。核心人才的流失让 OpenAI 内部一片混乱,研究主管 Mark Chen 直言内心翻江倒海,招聘主管更是公开批评 Meta 挖角方式激进。更糟糕的是,OpenAI 的管理问题由来已久。2023 年的 “宫斗大戏” 中,CEO 奥特曼被短暂解雇又复职,虽未造成实质性业务中断,却对内部造成巨大伤害,此后多位中高层领导相继离职,2015 年的 13 位创始人仅余 3 人。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性实体的转型,也让 OpenAI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不稳定。
除了人才流失和管理问题,OpenAI 还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硅谷有 xAI、Google DeepMind 和 Anthropic 等大厂虎视眈眈,东方的中国科技公司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DeepSeek 开源模型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与 ChatGPT 比肩的性能,打破了大模型的成本诅咒,迫使 OpenAI 不得不调整策略。为了留住人才,OpenAI 不惜代价,去年股权激励高达 44 亿美元,超过全年营收 19%,这种 “烧钱” 模式不仅稀释了早期投资者的份额,也让其融资之路愈发艰难。
在科技巨头的疯狂挤压和中国科技公司的强势崛起下,OpenAI 的处境愈发艰难。曾经凭借 ChatGPT 创造奇迹的它,如今要想挣脱困局,或许只能寄希望于再次创造类似的奇迹。而这场全球 AI 领域的激烈角逐,华人工程师的角色愈发关键,他们的选择将深刻影响着各大企业的未来走向,也将推动着整个 AI 产业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