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生女并非全凭运气:母亲生育年龄暗藏性别密码

“生男生女,全看天意”,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或许要被改写了。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生男生女就像抛硬币,概率各半,纯属随机。但现实中,不少家庭连续迎来多个同性别的孩子,这真的只是巧合吗?近日,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指出,生男生女可能并非纯随机事件,母亲的生育年龄及遗传特征,或许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该研究分析了超过 58000 名美国女性及其 14 万名子女近 60 年的数据,旨在探究子女性别分布是否遵循简单的 “二项分布”。结果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在拥有三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中,清一色男孩或女孩的家庭数量,显著高于纯随机模型的预期。这意味着,每个母亲可能因自身生物学特性,拥有一个略微偏向某一性别的内在概率,并非所有家庭的 “硬币” 都那么公平。

研究中一个关键发现是,母亲的生育年龄与子女的性别分布存在关联。首次生育年龄较大的母亲,更有可能连续生下相同性别的孩子。数据显示,首次生育年龄超过 28 岁的女性,之后只生一种性别的孩子的可能性为 43%;而首次生育年龄低于 23 岁的女性,这一可能性为 34%。

至于母亲年龄为何会产生这种影响,目前尚无定论,但研究者推测可能与女性体内的生物学变化有关。例如,先前研究表明,月经周期的第一阶段会随年龄增长而缩短,这可能更利于男孩出生;同时,年龄增长导致阴道 pH 值下降,或许有利于含 X 染色体的精子存活,从而增加生女孩的几率。

除了生育年龄,母亲的遗传特征也与子女性别分布相关。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首次发现了与这一现象相关的母体基因位点:位于 NSUN6 基因附近的一个遗传变异,与母亲只生女儿显著相关;而位于 TSHZ1 基因附近的变异,则与只生男孩显著相关。这一发现表明,除了父亲精子决定性别这一已知机制外,母亲的遗传背景同样会对子女性别产生影响。

更令人关注的是,对于已连续拥有数个同性别孩子的家庭,下一个孩子的性别概率会发生变化。研究模型预测,在已有三个男孩的家庭中,下一个孩子仍是男孩的概率,从通常认为的约 51%(男性出生率略高)上升到 61%;同理,三女家庭迎来第四个女儿的概率也上升到 58%。

这一研究打破了人们对生男生女纯随机的认知,揭示了母亲生育年龄和遗传特征对子女性别的潜在影响。不过,这些发现并非意味着可以人为控制子女性别,而是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生育的生物学机制。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或许会有更多关于生育性别调控的奥秘被揭开。但无论如何,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是珍贵的,性别不应成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