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好处多,但这个部位有毒!很多人还不知道,赶紧提醒家人

鱼是餐桌上常见的美味,营养丰富,深受大众喜爱。民间关于吃鱼的说法五花八门,“吃鱼头补脑”“吃鱼胆明目”“吃鱼鳔养颜” 等传言流传甚广。但事实上,鱼的有些部位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甚至有一个部位含有剧毒,千万别乱吃。

“吃鱼头补脑” 是很多人坚信的说法,认为鱼头能补充大脑所需营养。不可否认,鱼头中含有 EPA 和 DHA,对婴幼儿的视力和大脑发育有益,但这些成分在鱼肉中同样存在。从蛋白质和优质脂肪酸的含量来看,鱼头和鱼肉并没有明显差距,所以没必要特意追捧鱼头,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即可。

鱼鳞常被认为能养颜美颜,因为其中含有胶原蛋白。以鲤鱼、草鱼和鲫鱼为例,鱼鳞中胶原蛋白含量在 11%~38%。然而,胶原蛋白属于 “劣质” 蛋白质,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人体利用率极低,根本达不到养颜美颜的效果。如果实在想吃,把鱼鳞做成鱼鳞冻,当作一种风味小吃尝尝也无妨。

鱼籽口感独特,又脆又弹还会爆浆,不少人觉得吃鱼籽能促进生长发育,这其实是陷入了 “以形补形” 的误区。鱼籽确实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钾以及卵磷脂,对神经系统发育有一定帮助,但它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也不低。比如史氏鲟鱼籽,脂肪含量约为 14%,过量食用很容易导致发胖,所以吃的时候一定要控制量。

鱼鳔的干制品花胶,被很多人视为养颜滋补的佳品,认为其能美容养颜。但实际上,花胶 80% 左右的成分是蛋白质,其中约 60% 是胶原蛋白,和鱼鳞中的胶原蛋白一样,人体吸收利用率有限,而且其他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非常少,并没有传说中的诸多功效,实在没必要花大价钱去吃。

最需要警惕的是鱼胆,民间有 “吃鱼胆明目” 的说法,这其实大错特错。多数鱼胆含有剧毒,其中的胆酸、组胺、氢氰酸、鲤醇硫酸酯钠等有毒化合物,毒性极强。食用后会让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发多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而且鱼胆的毒性不易被高温和乙醇破坏,不管是生吃还是煮熟吃,都可能中毒。在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如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其鱼胆都有毒性,杀鱼时一定要清理干净。如果不小心弄破鱼胆,要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胆汁后再进行烹饪。

鱼确实是一种优质的肉类食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周吃鱼 280~525 克。但我们要科学看待鱼的各个部位,不要被不实传言误导。健康吃鱼,要优先选择低汞鱼,如罗非鱼、鲶鱼和鳕鱼等;做法上,建议少吃烤鱼和油炸鱼,清蒸是比较健康的选择,也可以尝试鱼肉红烧、鱼头剁椒、鱼骨煮汤等多种做法,既能享受美味,又能保证营养。

总之,吃鱼虽好,但要避开有毒的鱼胆,理性看待鱼各部位的营养,才能吃得健康又安心。赶紧把这些知识告诉家人,别再被错误的说法误导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