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元机器人以 21 亿元 “反向收购” 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消息传出时,整个具身智能赛道都为之震动。这场科创板首单具身智能收购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 “下半场” 大门 —— 资本的狂热与冷静交织,技术的突破与落地的困境并存,一场关于上市、泡沫出清与价值重估的大戏正在上演。

2025 年的人形机器人行业,呈现出罕见的 “冰火两重天” 景象。一方面,朱啸虎等投资人高喊 “清仓看空”,直言部分企业 “主要客户仅为科研机构,商业化路径模糊”,并批量退出相关项目;另一方面,大额融资不断刷新纪录,银河通用完成超 10 亿元融资创下年内单笔最大金额,它石智航更是斩获 1.22 亿美元天使 + 轮融资,成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天使轮融资额之最。京东、美团、腾讯、华为等产业巨头与国资的持续入局,让赛道热度始终维持在高位。
资本运作的大戏中,智元机器人的 “反向收购” 堪称经典。这家成立仅两年的初创公司,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取得上纬新材至少 63.62% 的股份,这一操作不仅让其跳过漫长的 IPO 流程有望快速登陆资本市场,更将行业焦点从技术突破拉回资本游戏。而此前被普遍看好的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宇树科技,虽在商业化上早有布局,却在这场资本竞速中暂时落后。
在资本的喧嚣之外,交付能力正成为行业价值重估的核心指标。中国移动 1.24 亿元采购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产品,优必选天工行者收获百台订单,宇树科技拿下美国仓储物流公司数百台四足机器人订单…… 这些订单的落地,标志着行业正从概念炒作向实际应用迈进。智元机器人期望 2026 年底实现大几千台交付,宇树科技在教育科研、工厂巡检等领域多点开花,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多家车厂实训,头部企业的量产提速让市场看到了商业化的曙光。
然而,繁荣背后隐忧仍在。目前约一半的订单集中于表演展示与数据采集等非核心场景,技术与市场需求的错配问题突出。语言模型处理跨模态任务错误率高,“拿水” 变 “倒水” 的尴尬时有发生;双足机器人在复杂地形移动效率低下,北京马拉松赛上的高跌倒率曾引发热议;硬件成本居高不下,灵巧手严重依赖进口,导致产品价格动辄几十万,制约了市场渗透。场景错配也不容忽视,养老院需要 “人形外观” 降低疏离感,工业场景却更看重 “功能优先”,家庭场景则因需求碎片化和成本敏感难以突破。
随着特斯拉将 Optimus 目标成本压至 1 万美元,国内企业也开始在价格上发力。宇树科技 G1 售价 9.9 万元,二手平台甚至只需 5 – 6 万元,价格战的苗头已然显现。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 640 亿元,中国占比约 50%,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企业不断探索新兴场景 —— 银河通用将机器人引入无人药店,宇树机器狗进入 30 所高校实验室,物流、电力巡检等工业场景的应用也在逐步验证。
2025 年的人形机器人下半场,本质是一场价值回归的较量。泡沫出清后,那些能在细分场景中扎下根、解决实际问题、具备造血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资本的洗牌或许残酷,但只有经历这样的阵痛,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从概念变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行业的未来,不在于融资额的多少,而在于每一台机器人能否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使命,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