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骑手被”数字监工”压榨?广东人大报告揭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困境》​​

“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稍有差池就被扣钱,连上厕所都要算时间……”7月28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的专题调研报告,揭开了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残酷现实。报告显示,平台算法正成为”数字监工”,通过隐蔽的规则压榨劳动者,而社保缺失、监管缺位等问题更让这个庞大群体陷入权益保障的真空地带。

社保困局:平台规避责任,骑手”裸奔”风险高

调研组发现,尽管广东已率先打破社保与劳动关系捆绑,推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但参保率依然偏低。报告显示,多数骑手只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平台企业无需承担费用。更严峻的是,骑手群体呈现”三低”特征:参保意愿低(更看重眼前收入)、流动性高(断保普遍)、维权能力低(法律知识薄弱)。

平台企业则通过复杂用工方式转嫁责任。”承包经营、外包用工、引导注册个体工商户……”报告列举了平台规避劳动关系的多种手段。某外卖平台骑手小王向记者透露:”公司让我们注册成个体户,出了事就说我们是’自己单干’。”这种”去劳动关系化”操作,让骑手在工伤认定、社保缴纳等方面陷入困境。

算法之殇:”数字监工”如何压榨骑手?​

报告直指平台算法的三大”侵蚀”:

  1. 时间压迫​:算法不断压缩配送时间,骑手为避免罚款被迫超速、闯红灯。数据显示,外卖骑手交通事故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
  2. 规则黑箱​:算法调整完全由平台主导,骑手无权参与规则制定。某骑手吐槽:”突然就被扣分,连原因都不知道。”
  3. 成本转嫁​:部分平台将职业伤害保障费用转嫁给骑手,形成”既让马儿跑,又不让吃草”的怪象。

更可怕的是监管难题。平台全国统一运营的特性,让属地监管形同虚设。”我们查处的违法行为,可能明天就换个马甲在别的城市继续。”一位基层劳动监察员无奈表示。

法治短板:法律滞后于新业态发展

报告尖锐指出当前法律体系的三大漏洞:

  • 劳动关系认定难​:现有法律以传统用工为标准,骑手往往被归类为”个体工商户”,难以适用劳动法保护。
  • 算法监管空白​:动态定价、扣罚规则等完全由平台说了算,缺乏第三方监督。
  • 社保体系不适配​:工伤保险需单位缴纳的规定,让无劳动关系的骑手陷入保障真空。

“去年全省法院受理的新业态劳动争议案件超2000件,且逐年上升。”省高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案件集中在工伤认定、欠薪纠纷等领域。

破局之道:广东拟推多项硬核措施

针对乱象,报告提出系列建议:

  1. 建立数据报送制度​:强制平台定期上报用工数据,杜绝”黑箱操作”。
  2. 算法伦理审查​:要求平台设置疲劳预警、高峰减速奖励等”折中算法”。
  3. 专项立法保障​:支持深圳等地先行先试,推动制定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

“要让算法有温度,监管有力度。”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明建议,可借鉴欧盟《数字服务法》经验,对平台算法实施备案审查。

​【新闻总结】​

这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撕开了新业态光鲜外表下的权益伤疤。当平台经济狂飙突进时,我们不能让骑手用健康和安全为发展买单。广东此次从社保扩面、算法监管到立法保障的全方位破题,不仅关乎200万本地骑手的福祉,更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下一步的关键在于落实。正如报告所言,需要建立”党委领导、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毕竟,只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算法带上枷锁,才能真正守护好这些城市”毛细血管”的尊严与权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