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这几种小疙瘩要警惕!可能是 HPV 在 “作祟”

暑假出游季,一位网友在酒店光脚洗澡后,脚底竟长出了硬疙瘩,就医后得知是感染了 HPV(人乳头瘤病毒)引发的 “跖疣”。这则消息让不少人忧心忡忡:难道光脚踩个地板也会被 HPV “盯上”?事实上,HPV 感染引发的皮肤小疙瘩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若不及时关注,可能会带来更多麻烦。

HPV 的传播方式比想象中更 “隐蔽”。这种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有限,通常存活几小时到几天,但在 30 – 40℃、相对湿度 60% – 80% 的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会延长,这也是夏季感染风险较高的原因。它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比如光脚踩在被污染的酒店浴室地板上,若脚底有细小伤口,病毒就可能趁虚而入。此外,接触公共健身器材、更衣室长凳、马桶座圈,或共用毛巾、剃须刀等物品,若接触部位有未愈合的伤口,也存在感染风险,不过这种间接传播的概率相对较低。

身上出现这些小疙瘩,可能与 HPV 有关。HPV 引发的皮肤问题统称为 “疣”,也就是俗称的 “瘊子”,常见的有这几种:跖疣好发于足底受力部位,如足跟、跖骨头,表面粗糙发硬,呈淡黄色或褐黄色,常成片出现,那位网友感染的就是这种;寻常疣多长在手部,尤其是手指和指甲周围,是坚实粗糙、表面角化的丘疹或结节,颜色灰褐或与肤色相近,表面可见小黑点;丝状疣常出现在面部眼睑周围、颈部,形状细长如肉丝,比其他疣更柔软;扁平疣则多见于面部、手背及前臂,表面光滑扁平,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为肤色或淡褐色,常一片一片地长,还会呈线状排列。

不少人担心感染 HPV 就会致癌,其实无需过度恐慌。HPV 有 100 多种型别,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低危型如 HPV6、11 等,通常不致癌,主要引起生殖器疣或皮肤疣,像我们常见的跖疣、寻常疣等多由这类病毒引发;高危型如 HPV16、18 等,持续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癌、肛门癌等癌症,但皮肤上的普通疣基本由低危型 HPV 引起,癌变风险极低。

面对 HPV 引发的皮肤疣,正确应对很重要。大多数 HPV 感染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即便疣体顽固,通过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电灼等物理治疗也能清除。但要注意,千万别自行揪、剪、刮、抠疣体,这容易导致出血、感染,还可能让病毒扩散,使周围长出更多疣体。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能增强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

总结来说,HPV 感染引发的皮肤小疙瘩虽常见,但只要提高警惕就能有效应对。外出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光脚接触公共潮湿表面,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若身上出现疑似疣体的小疙瘩,及时就医诊治,切勿自行处理。了解 HPV,科学应对,才能让这些 “不速之客” 无机可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