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一确诊就晚期?上厕所出现这3种异常,可能是肠道在求救!》​​

“明明饮食正常,却突然频繁跑厕所?”近日,一则关于大肠癌的科普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攀升,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专家提醒,排便习惯的突然改变可能是肠道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

大肠:被忽视的”垃圾处理站”​

大肠作为消化系统的末端,承担着回收水分和排出废物的重任。当我们摄入珍珠奶茶、火锅等美食后,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粪便由大肠排出。

“大肠就像城市的垃圾处理厂,默默工作却不常被关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教授指出,”但当它出现问题时,往往会通过排便异常向我们发出警报。”

这3种大便变化,是肠道在求救!​

专家提醒,以下排便异常可能是大肠病变的早期信号:

  1. 排便频率突变
    • 由每天1次变为3-4次,或相反
    • 伴有排便不尽感
  2. 大便性状改变
    • 粪便变细、变扁
    • 出现凹槽或黏液
  3. 便血或黏液便
    • 鲜红色血液附着粪便表面
    • 粪便中混有黏液

“这些变化可能提示肠道炎症或肿瘤。”张教授强调,”特别是持续超过2周的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大肠癌:沉默的”杀手”​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通常无症状,确诊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5年生存率约为40%-78%,远低于欧美国家。

“大肠癌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李主任解释,”从正常黏膜到息肉,再到癌变,平均需要10年时间。但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会加速这一过程。”

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的”前奏”?​

值得注意的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大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15倍。这种疾病会导致肠道慢性炎症,增加细胞癌变可能。

“溃疡性结肠炎虽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张教授建议,”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早发现癌变迹象。”

预防大肠癌,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 饮食调整
    • 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
  2. 运动习惯
    •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避免久坐
  3. 定期筛查
    • 40岁以上人群建议做肠镜检查
    •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等)应提前筛查

​【新闻总结】​

大肠癌防治关键点:

  1. 警惕排便习惯改变,及时就医检查
  2. 认识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风险
  3.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病概率
  4. 定期肠镜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肠道健康关乎全身健康。”张教授呼吁,”关注排便变化,就是关爱自己的生命质量。”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肠道健康。记住:你的每一次排便,都是肠道在和你”对话”。别让沉默的”杀手”偷走你的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