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 1.09 的历史低点,出生人口仅 856 万,较 2024 年骤减 72 万,创下 1950 年以来最低纪录。即便三胎政策全面放开,国务院推出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计划”,中央财政专项拨款 2700 亿元用于生育支持,上海等城市三胎家庭最高可获 30 万元补贴,生育意愿指数也仅微弱回升至 1.82,远低于预期。为何政策利好不断,人们却依旧不愿生?内行人道出的真相,实在令人扎心。

养育成本高到让人望而却步。虽然三胎补贴数额看似可观,一胎 5 万、二胎 10 万、三胎 20 万,上海等地甚至达 30 万元,但在实际养育支出面前,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权威数据显示,一线城市将一个孩子抚养到大学毕业的平均成本高达 209 万元,二线城市也需 147 万元。而 2024 年全国家庭平均年收入仅 15.8 万元,养育一个孩子相当于耗费十几年的家庭总收入。更让人心寒的是,不少普通人根本拿不到这些补贴,即便生了二胎、三胎,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经济支持,高昂的成本成了挡在生育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女性面临的职场风险让人生育顾虑重重。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67% 的职场女性因生育遭遇职业瓶颈或歧视,产假结束后,近四分之一面临降薪、降职甚至失业。虽然 2024 年修订的《就业促进法》规定不得因怀孕、生育歧视女性,违者最高可罚 50 万元,但法律执行难度极大。企业支持也严重不足,全国仅 12% 的大型企业设有育儿假或弹性工作制。对于女性而言,生育仿佛成了一场 “职业豪赌”,不少人因此不敢轻易生育。
传统观念的转变让生育不再是必选项。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革,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2024 年调查发现,51.8% 的年轻人认为婚姻不重要,59.4% 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70% 的大学生接受结婚但不生孩子。这种转变背后,是年轻人对个人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他们不愿因生育被捆绑,更不想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全部,当社会仍期待女性承担主要育儿责任,而职场又缺乏足够支持时,不生育便成了许多人的理性选择。
生育后的糟糕体验也降低了生育意愿。中国婚育状况调查显示,多数一孩母亲反映备孕、怀孕和生育过程令人不安,孩子出生后生活质量下降、养育压力大、教育过程操心等问题,让不少家庭不愿再生育。生育还可能增加家庭矛盾,打乱夫妻正常生活,这些现实问题都让人们对多生育望而却步。
三胎政策遇冷,并非人们不愿承担家庭责任,而是高成本、职场歧视、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真正提高生育意愿,不仅需要经济补贴,更需要完善职场支持、降低养育成本、转变社会观念,让人们在生育时没有后顾之忧。只有构建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让生育政策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