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天际线在晨曦中逐渐清晰,车水马龙的喧嚣唤醒沉睡的街巷,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便在这日复一日的运转中蓬勃绽放。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5 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 10 年再度在北京召开,这场盛会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城市发展成就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精准导航,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市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显著增强,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持续提高,宜业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斐然,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此次会议立足新时代,提出了 “两个转向” 的重大形势判断 ——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从 2015 年到 2024 年,GDP 超万亿城市从 10 个增至 27 个,城镇化率从 56.1% 提升至 67%,城镇常住人口从 7.7 亿增加到 9.4 亿,这些数据正是 “两个转向” 的生动注脚,清晰勾勒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位。
与此同时,会议提出的 “五个转变” 和 “五个更加注重”,为城市工作指明了主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城市发展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推动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促进城市在良性竞争中彰显独特魅力;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的协同发展。
在重点任务和评价体系方面,会议作出了系统性部署。“一个优化、六个建设” 丰富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一个优化” 即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因地制宜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超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及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六个建设” 分别指向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市发展目标,让城市既有科技创新的活力,又有宜居生活的温度,既有生态之美,又有抗风险的韧性,既有文明的底蕴,又有智慧的赋能。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提出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摒弃过去以 GDP 和规模扩张为导向的模式,转向 “以人民为中心”,涵盖多个维度,为城市发展树立了正确导向。
扎实推进会议精神落地生根,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政府、市场和个体协同共治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坚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理念,在基本公共服务、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共享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完善现代化城市体系,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创新城市和智慧城市,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治理;着力建设美丽城市和文明城市,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从二七纪念塔见证的郑州发展,到无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中国的城市发展正迈向新的征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吹响了号角,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中国的城市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支撑和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