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如何破局?从 “京武会” 看传统艺术的守正与创新

当《雁荡山》的精彩武打动作在舞台上落下最后一幕,上海京剧院第十季 “京武会” 圆满收官,剧场内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久久不散。社交平台上,“140 岁的孟海公”“武戏令人热血沸腾” 等话题热度不减,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武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然而,热闹背后,武戏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让武戏留得住、走得远,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十余年前,武戏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投入多、收益少、压力大是武戏演员面临的现实困境。三伏天里,他们一练就是几身汗,中暑是常事,流血、扭伤、骨折更是家常便饭。更让人揪心的是,武戏票房远不如文戏,人才流失严重。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曾直言:“京剧的滑坡首先是武戏,而振兴京剧,难度最大的也是武戏的复兴。”

如今,随着 “京武会” 走过十年,武戏的发展迎来了转机。这十年间,“京武会” 救回了一批濒临失传的剧目,像《五花洞》《取金陵》《铁公鸡》等,还推出了一批青年演员。上海京剧院武生赵宏运就是其中之一,他和 7 位同学如今已成为院里的武戏中坚力量。十年前,武戏演出上座率堪忧,而现在,“京武会” 演出上座率基本都在八成以上。赵宏运给自己定下 “60 岁再演《八大锤》” 的目标,前辈奚中路 60 岁仍坚持练功,大年夜也不缺席,这种精神激励着青年演员们不敢懈怠。

但武戏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人才接续是一大难题,武戏演员艺术生命相对短暂,33 岁的赵宏运就自认过了 28 岁的黄金年龄。不过,他在排练《野猪林》时体会到武戏文唱的魅力,意识到精进文戏能拓展戏路,为延长艺术生命找到新方向。

编导培养也是关键。文艺评论家方家骏指出,京剧武戏创新形势严峻,不能只演传统戏,需要量身定做新编戏。同时,要强化 “技导制”,让优秀演员转型为技导。技导作为演员和导演之间的桥梁,对传统戏整理梳理至关重要,而现在懂戏的技导十分紧缺。

剧目的创新同样不可或缺。武戏是 “武” 与 “戏” 的结合,“武” 是基础,“戏” 是灵魂。武丑名家严庆谷认为,一出优秀的武戏不是炫技大赛,唱念同样重要,舍弃唱念就是舍弃武戏的品格。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也表示,武戏演员不仅要有顶尖技巧,更要通过表演展现人物的精气神,让观众在欣赏技巧的同时,感受到人物深层的气质与心境。

“京武会” 的成功为武戏发展注入了信心,但要让武戏真正留得住、走得远,还需多方发力。要持续培养人才,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平台,鼓励他们文武兼修;要重视编导队伍建设,完善 “技导制”,推动武戏剧目创新;还要不断挖掘武戏的内涵,让武戏在展现高超技艺的同时,传递更深沉的文化底蕴。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武戏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