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范长江之子范东升教授历时十年编纂的勘注增补本《中国的西北角》问世,这部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全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从红军长征的首次公开报道,到日本间谍在西北活动的揭秘,再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考察细节,这个”全本”不仅填补了诸多学术空白,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杰出记者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笔尖记录下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

【版本迷雾】被忽视的原始文本差异
“长期以来,研究者误将《大公报》刊载内容等同于范长江的原作,却忽略了书籍版本与报刊文章的差异。”范东升教授指出,范长江在1935-1937年间撰写的大量通讯存在两至三种不同版本,而此前出版的各种版本因校勘不足,导致部分讹误沿袭流传。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关于红军长征的七篇通讯。这些发表于1935年的报道,不仅是中国新闻界最早系统报道长征的文字,更因《大公报》的广泛传播而震动全国。然而,这些珍贵文本却未被完整收录在早期的《中国的西北角》中,直到本次勘注增补本才首次”合璧”。
【正本清源】寻找最接近原意的文本
什么是真正的”正本”?范东升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记者亲自审阅修订的原版书文本。通过细致比对,他发现《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沪版、津版和原版中存在20余处重大差异。
最令人震撼的是关于”长征”的表述。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报纸上,范长江冒着风险使用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正面表述,而《大公报》编辑部却在沪版中将其改为”流徙”。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对红军行动的描述中——原版用中性词”推进”,而某些报刊却改为贬义的”窜进”。
“这些差异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改动,更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范东升教授强调,新版勘注增补本坚持以原版书为基准,力求还原范长江的本意,同时也对原版中的技术性讹误进行了必要校正。
【破解谜团】还原被遗忘的考察细节
范长江的西北考察历时两年,足迹遍布十多个地区。然而,即便是当代研究者,对其中一些细节仍存在误解。
以《忆西蒙》为例,这篇揭露日本间谍活动的报道长期存在路线之谜。”黑沙图”这个关键地点在现今地图上难以定位,而返程路线中的蒙语地名更是无从查证。编者通过新发现的图文史料,不仅精确定位了”黑沙图”,还还原了完整的考察路线,并绘制了全新的路线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那张湮没已久的”岷山南北军事地理略图”被成功复原。这张范长江在《大公报》首发通讯时手绘的地图,因印刷模糊而长期失传,如今终于重见天日。
【注释的力量】千条注解解开历史疑云
新版勘注增补本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增的千余条注释。这些注释不仅纠正了原文中的讹误,更解答了读者可能存在的诸多疑问:
- “安堵”一词源自日文,意为”安心”;
- “肤施”是延安的旧称;
- “戴愧先生”实为排版讹误,应为”戴愧生先生”……
这些看似微小的注解,却让这部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正如胡政之当年评价的那样,范长江的报道”虽是新闻报告性质,实际就是几页活历史”。
结语:
九十年后再读《中国的西北角》,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杰出记者的敏锐观察和勇敢担当,更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勘注增补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收录了更完整的文本,还原了更真实的细节,更在于它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范长江那种追求真相、记录时代的记者精神,显得尤为珍贵。正如范东升教授所言:”唯愿经典永传,前辈新闻人追求真理的赤诚精神长存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