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首都的”同心结”:兴安北京社区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当草原晨曲遇上首都旋律,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清晨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悠扬的马头琴声与《走向复兴》的合唱交织回荡。7月30日,记者走进全国首个以京蒙协作为主题的新兴社区——兴安北京社区,这里4161户居民正用歌声与笑脸诠释着”草原连着北京”的深刻内涵。自2023年成立以来,这个年轻的社区如同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京蒙协作春风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籽籽同心”的绚烂之花。

​【治理创新:从”社区合伙人”到智慧平台的跨越】​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墙上”五个共同体”的建设蓝图格外醒目。社区党委书记陈慧介绍:”我们与北京市上河村结对,把首都先进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移植到草原。”通过这种模式,18件民生难题在半年内得到解决——停车位规划让停车不再难,小区绿化硬化让环境焕然一新,新建的凉亭成为居民纳凉聊天的温馨角落。

更令人惊喜的是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运用。”过去填表就要填几十份,现在’化百表为一表’,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走家串户。”社区工作人员小李演示着大数据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居民需求、服务进度等信息。北京益民社工事务所入驻后,构建起”五社联动”服务网络,让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文化交融:红歌与民歌的和声共鸣】​

“《草原连着北京》是我们社区的主题曲!”合唱团团长张福双自豪地说。在这个拥有200多名团员的大舞台上,既有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65岁的张桂芬笑着分享:”退休后加入合唱团,不仅丰富了生活,还跟着去北京演出呢!”

文化认同在这里化作具体实践:社区定期举办”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蒙古族传统歌舞与汉族红歌同台献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马头琴制作技艺,吸引众多居民驻足学习。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增进了邻里感情,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精准服务:从”银发关怀”到”少年成长”】​

针对不同群体,社区提供”定制化”服务:
👵 ​老年群体​:2591平方米的为老服务中心设有18个功能区,从健康理疗到书法绘画,满足多样化需求。借鉴北京先进经验,构建”居家+社区+医养”三位一体养老模式,让1000多位老人享受贴心服务。
👶 ​青少年​:”石榴籽小课堂”累计开课211节,为单亲、留守家庭孩子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更令人感动的是,70名京蒙两地青少年通过读书会结成书友,跨越千里书信往来。

医疗健康服务同样亮点纷呈:与北京27家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已帮助22名患者顺利进京就医。每月的健康义诊和康养讲座,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人才培育:从”跟岗学习”到”能力提升”】​

社区深知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去年以来,30名社区工作者赴北京脱产培训一周,与13个首都社区开展交流学习。陈慧书记说:”我们采取’四学’模式,通过考察交流、跟岗实践等方式,让社区工作者开阔眼界、提升能力。”

​【新闻总结】​

兴安北京社区的实践,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缩影。这个成立仅一年多的年轻社区,通过”五个共同体”建设,架起了草原与首都的”连心桥”。从智慧治理到文化交融,从精准服务到人才培育,每一步都彰显着京蒙协作的丰硕成果。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鲜活实践——蒙古族阿妈与汉族邻居共跳广场舞,北京专家与本地医生联手守护健康,首都学子与草原少年同诵经典。正如陈慧书记所言:”我们要继续用好京蒙协作资源,让’石榴籽家园’更加枝繁叶茂,让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绽放!”

这个草原上的”北京社区”,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