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 “营养剂” 成了 “糊涂剂”?专家共探儿童营养制剂破局之路

当家长们在母婴店货架前为孩子挑选营养制剂时,恐怕很难想到,这些标榜 “助力成长” 的产品背后,竟藏着诸多监管漏洞与健康隐患。7 月 25 日,《儿童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与规范管理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国内权威儿科专家齐聚一堂,直面儿童营养领域的 “成长烦恼”—— 传统营养不良与新型营养过剩并存,营养制剂混淆滥用、虚假宣传等问题屡禁不止,一场关于儿童营养制剂监管与临床应用的破局之战已然打响。

我国儿童正面临着 “双重营养挑战” 的夹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营养科洪莉教授的数据触目惊心:全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 25%,而医保负担中约 22.5% 由超重肥胖引起。与此同时,7 – 18 岁儿童普遍能量摄入不足,4 – 17 岁儿童脂肪供能比超标,蛋白质摄入水平下降,铁、锌、维生素 D 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更是波及近三分之一看似健康的孩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巩纯秀教授指出,现有营养推荐量与现代儿童运动量变化脱节,亟需结合体格发育数据重新评估,否则盲目补充营养制剂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然而,混乱的市场现状让家长们陷入 “选择困境”。儿童营养制剂市场涵盖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药品等多种类型,各类产品依据的法律法规、审批流程、标签要求大相径庭。更棘手的是,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存在显著断层,仅覆盖 0 – 3 岁婴幼儿食品和特医食品,3 岁以上未成年人的专属安全标准完全空白,企业普遍套用成人标准生产儿童产品。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向伟教授坦言,这种监管盲区导致误导性宣传泛滥,部分家长将保健食品当药品服用,甚至延误正规治疗。

临床应用中的短板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罗小平教授指出,当前对儿童营养相关生长发育问题的规范化评估工具不足,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干预手段有限。很多医生在面对营养不良或肥胖儿童时,难以精准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营养制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种类和剂量。这种临床困境与市场乱象相互交织,使得本应助力儿童健康的营养制剂,反而可能成为影响成长的 “糊涂剂”。

针对这些难题,专家们提出了 “精准施策” 的破局路径。在临床应用上,应将营养干预贯穿于生长偏离患儿治疗全程,定期监测儿童生长曲线,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数据进行多维度评估,再决定是否需要营养制剂补充,同时辅以膳食指导和生活方式调整。洪莉教授特别强调,营养制剂的核心功能是预防和纠正特定营养素缺乏,绝非 “万能补品”,必须避免盲目滥用。

在规范管理方面,专家呼吁从制度层面 “标本兼治”。首先要明确 “儿童食品” 的法律定义,制定专门的儿童食品安全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其次要完善监管规范,明确不同类型营养制剂的监管主体和要求;最后要加强对生产厂商和公众的普法宣传,引导企业合规生产,提高家长的科学认知。向伟教授建议,鉴于我国地域广阔、监管差异大,可依托医院药房渠道销售儿童营养制剂,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减少误导和滥用。

儿童营养是国民健康的基石,营养制剂的合理应用与规范管理关乎下一代的成长。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临床标准的建立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我们期待儿童营养制剂市场能摆脱 “糊涂账” 的现状,真正成为助力儿童健康成长的 “助推器”。这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持续探索,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纯净的营养天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