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监测”黄金法则”: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必须查一次!》​​

​【当肝癌悄然逼近,早期发现为何如此艰难?】​
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一则重磅提醒引发关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教授发出警告:”肝硬化患者属于肝癌高危人群,常规半年一次的监测远远不够!”在”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上,这位权威专家用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超过7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而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但晚期患者不足20%。​​ 这道生死界限,往往取决于是否抓住了每3-6个月的监测窗口期。

​【高危警报:肝硬化患者的”定时炸弹”】​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8600万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000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贾继东教授指出:”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会不断损伤肝细胞,最终导致肝硬化,而肝硬化结节正是肝癌的’温床’。”更危险的是,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高达3%-6%,相当于每100个患者中就有3-6人可能新发肝癌。

“过去我们常说’肝癌发现即晚期’,但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监测改变结局。”贾教授强调,​对于普通慢性乙肝患者,每半年检查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已足够;但对于肝硬化患者,这个间隔必须缩短至3-6个月!​​ 这是因为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已经”伤痕累累”,癌变速度可能更快,稍有延迟就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监测升级:从”被动发现”到”主动拦截”】​

为什么3-6个月的监测如此关键?贾继东教授解释:”肝癌从单个癌细胞发展到直径1厘米的肿瘤,平均需要3-6个月。在这个阶段,通过高灵敏度检测手段,90%以上的早期肝癌可以被发现。”

目前国际公认的肝癌筛查”黄金组合”包括:
🔍 ​甲胎蛋白(AFP)​​:肝癌特异性标志物,约70%的患者会升高
🔍 ​肝脏超声​:无创、便捷,可发现1厘米以上的占位病变
🔍 ​增强CT/MRI​(必要时):对微小病灶检出率更高

“我们建议肝硬化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AFP+超声,如果结果正常,6个月后再复查。”贾教授特别提醒,​监测必须”雷打不动”,千万不能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随意延长间隔。​

​【防治突破:抗病毒治疗+精准监测双管齐下】​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进步,乙肝相关肝癌已不再是”不治之症”。贾继东教授介绍:”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DNA转阴后,肝癌风险可降低50%-70%。”但他同时强调:”即使病毒控制良好,肝硬化患者的肝癌风险仍然存在,监测绝不能停!”

对于高危人群,贾教授建议采取”三级预防”策略:
1️⃣ ​一级预防​: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定期检测病毒载量,符合条件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
2️⃣ ​二级预防​: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严格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3️⃣ ​三级预防​:早期肝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手段,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新闻总结】​

肝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这三个字。贾继东教授的呼吁为所有乙肝患者敲响警钟:​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监测间隔必须缩短至3-6个月,这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黄金法则”。​

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我们不仅要关注肝炎的治疗,更要重视肝癌的预防。记住:​每3-6个月的一次检查,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对于乙肝和肝硬化患者来说,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加上严格的监测随访,就是最好的”护肝符”。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用科学监测筑起生命防线,让肝癌不再”悄然而至”!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