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的电子屏上,跳动的数字刷新着资本市场的认知。7 月 31 日,协作设计工具 Figma 以 115.5 美元的收盘价落幕,较发行价暴涨 250%,创造了美国史上募资超 5 亿美元且首日涨幅超三倍的 IPO 纪录。站在敲钟台上的 Dylan Field,这个从布朗大学辍学的 90 后,手中紧握的不仅是敲钟锤,更是一把改写设计行业规则的钥匙 —— 这款被称为 “浏览器上的 Photoshop” 的工具,如今最狂热的用户,竟不是设计师。

这场上市盛宴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戏剧性的逆袭之路。2022 年,当 Adobe 宣布以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 时,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初创公司的终极归宿。然而全球反垄断监管的介入,让这笔交易在 2023 年末黯然落幕,Adobe 支付了 10 亿美元分手费。彼时没人料到,这场 “失败的收购” 竟成了 Figma 的转折点:摆脱巨头阴影后,它凭借 AI 功能迭代和生态扩张,用两年时间将估值推向新高峰,IPO 获得 40 倍超额认购,上演了科技行业最精彩的 “逆袭剧本”。
Figma 的颠覆,始于对设计工具的基因重组。2012 年,Dylan Field 与学长 Evan Wallace 带着 Thiel 奖学金退学创业时,“在浏览器上做设计” 还是天方夜谭。当时主流工具如 Adobe XD、Sketch 要么困于本地安装,要么缺乏协作功能,而 Figma 以 WebAssembly 技术为核心,硬生生在浏览器里搭建出实时协作的设计生态。设计师们第一次可以像编辑 Google 文档一样共同修改原型,跨平台无缝衔接的体验,让 “远程协作” 从概念变成日常。这种 “反常识” 的技术路线,后来被证明是押中了远程办公的时代红利 ——2020 年疫情期间,Figma 用户量激增 300%,成为居家办公的标配工具。
更颠覆的是用户群体的破圈。招股书显示,Figma 三分之二的用户并非专业设计师:产品经理用它画原型,开发者靠它提取代码,甚至学生拿它做 PPT。这种 “全民设计” 的现象,源于其 “免费增值” 模式的精准拿捏 —— 个人用户可免费使用基础功能,企业版则通过团队协作、权限管理等增值服务盈利。纽约大学设计系学生莉莉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小组作业用 Figma 分工,不用来回传文件,连不懂设计的商科同学都能上手。” 这种低门槛策略,让 Figma 从设计师的小众工具,变成横跨多角色的协作中枢。
AI 时代的布局,让 Figma 的估值插上翅膀。2024 年推出的 AI 功能,没有跟风做 “一键生成设计稿”,而是深耕 “工作流基础设施”:智能补齐文案、自动生成代码片段、快速检索素材库…… 这些功能像隐形的助手,渗透在设计到开发的全流程。最关键的是开发者模式的上线,让工程师能直接从设计稿复制代码,将 “设计到落地” 的周期缩短 60%。红杉资本分析师 Andrew Reed 评价:“Figma 的 AI 不是炫技,而是真正解决了跨团队协作的痛点。” 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让它在 AI 泡沫中站稳脚跟,也成为 IPO 受热捧的核心逻辑。
回溯 Figma 的成长,两个关键决策奠定了其江湖地位。2017 年,在用户量暴涨却未盈利时,Dylan Field 果断推出企业订阅版,既没吓跑用户,又让微软等大客户敢于深度绑定,当年收入增长 200%。2022 年面对 Adobe 收购邀约时,他暗中组建 AI 团队,拒绝成为巨头生态的附庸,坚持 “协作 + 开放” 的独立路线。这两步棋,前者让公司摆脱 “烧钱换增长” 的困境,后者则为其赢得了定义下一代生产力工具的主动权。
上市钟声余音未了,Figma 的野心已显露无疑。随着 FigJam 白板、开发者模式等功能的完善,它正从设计工具进化为连接产品、设计、开发的协作操作系统。Dylan Field 在公开信中写道:“设计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要成为每个人的表达工具。” 这种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 当非设计师们用 Figma 完成创意落地时,一个更扁平、更协作的创作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Figma 的上市狂涨,不仅是资本市场对一款工具的认可,更是对 “人人皆可设计” 这一未来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