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价格大洗牌!最高价差915倍,医保出手挤水分》​​

​【915倍价差惊呆!全国中成药价格治理风暴来袭】​
“同一种药,价格竟相差915倍!”近日,一场席卷全国的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引发广泛关注。7月以来,广西、辽宁、黑龙江、天津等多省份密集宣布对中成药“动刀”,剑指长期存在的价格虚高问题。从百姓熟知的安宫牛黄丸到板蓝根颗粒,多款中成药挂网价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部分药品日治疗费用差距超百倍,甚至高达915倍。这场治理风暴不仅关乎药企生死,更直接影响亿万患者的“钱袋子”。

​【价格乱象:同药不同价,虚高惊人】​

此次治理涉及安宫牛黄丸、双黄连注射液、六味地黄丸等常见中成药。在宁夏,一款安宫牛黄丸挂网价998元/丸,日治疗费是最低价的11倍;内蒙古更出现日费用1898元的“天价”版本,比最低价高出1800多元。内蒙古的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片,山西的血塞通注射液,吉林的元胡止痛片,以及黑龙江的小活络丸,均被曝出与省内最低价差倍数超百倍,其中黑龙江的小活络丸价差高达915倍。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邓勇指出,价格虚高的根源在于成分差异(如党参与红参原料成本不同)、剂型工艺(滴丸、软胶囊成本更高)、质量标准(部分企业标准高导致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竞争不充分——独家品种如乌灵胶囊(年销超10亿元)因仅一家企业生产,定价权高度集中。

​【政策重拳:医保局出手,倒逼降价】​

国家医保局7月中旬发布《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要求对高价中成药“动真格”。通过测算日均治疗费用,发现部分药品价差超5倍,随即向各省推送价差10倍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线索,要求企业主动降价。

多省份迅速响应:广西明确未调整价格的企业将面临采购风险标识、暂停挂网等处罚;江苏苏州对红色预警药品直接拒付医保。国家医保目录内中成药占比超44%(2024年数据),医保基金压力成为治理重要推手——部分企业借“独家品种”抬价,叠加中药材成本上涨、流通环节溢价等问题,推高整体价格。

​【药企承压:转型迫在眉睫】​

治理名单覆盖太极集团、广誉远等上市公司。广誉远称其高价西黄丸因使用天然牛黄、麝香原料,已向医保部门说明;亚宝药业则表示影响有限;华森制药通过预判中药材涨价提前囤货降本。

邓勇认为,治理将推动中成药进入“成本+疗效”双维定价时代。依赖高营销、高定价的中小药企若无法规模化生产或标准化质量控制,可能被淘汰。医改专家徐毓才指出,价格治理虽比集采灵活,但难根治“同药不同价”,需结合集采与行业标准建设。

​【民生利好:降价减负,促进合理用药】​

患者将是最大受益者。慢性病常用中成药价格回落,将直接减轻用药负担;价格透明化能约束医生处方行为,减少高价药滥用。但徐毓才提醒,治理需同步关注药品质量——中成药成分复杂、独家品种定价权集中等问题仍存,仅靠挂网价格管理难以完全消除价差。

​【新闻总结】​

这场全国中成药价格治理风暴,直击行业长期痛点:从915倍的离谱价差到虚高的日治疗费用,暴露出市场竞争不足、成本控制混乱等问题。医保局的强势介入,不仅倒逼药企挤掉水分、回归合理定价,更推动行业向“疗效为本”转型。对患者而言,降价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对药企而言,唯有提升质量、控制成本、创新研发,才能在洗牌中存活。未来,如何通过集采、标准建设等多管齐下根治“同药不同价”,将是考验监管智慧与行业韧性的关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