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架起产教“零距离”对接的智慧桥梁​

​【智能体赋能,职业教育开启“零距离”新时代】​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高奶奶的欣喜之言,让我们看到了智能体的神奇魅力。这个由湖南职业院校学生搭建的“家庭药师智能体”,将家庭药师工作任务、用户习惯与教学知识完美整合,实现了学习与工作场景的高度重合,让学生在服务中磨炼技能,在技能训练中做好服务。它就像一座智慧桥梁,正推动着产与教“零距离”对接,为职业教育带来全新变革。

​【智能体:连接大模型与复杂环境的桥梁】​

智能体之所以如此“能干”,关键在于它是连接大语言模型与外界复杂环境的桥梁。大模型拥有强大的算力基础,而智能体则能精准理解不同用户需求,主动规划目标、制定决策、执行任务。如果把大模型比作发电站,智能体就如同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电力的作用只有通过它们才能充分体现。在各个领域,都需要适配大量这样的智能体,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打破产教壁垒,重塑主体关系】​

职业教育横跨产教两界,产与教主体多样、关系复杂,容易导致人才供求信息不畅、教学与岗位要求脱节等问题。而职教智能体的出现,能够将教学场景与工作场景、学校师生与企业师傅、工作任务与用户需求集于一处。它打破了传统的产教物理空间限制,让产教融合更加紧密。

在大模型的支持下,智能体成为师生的“分身”,时刻与师生协同教学。教师从技术传授者转变为方法引导者,实现课内课外随时“现场指导”;学生从技术接受者变为技术选择者,实现参与式学习、个性化成长。学习主体从固定时空的个体,扩展为泛在时空的共同体,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场景化教学,重塑了职业教育场域中的主体关系。

​【升级培养目标,提升服务水平】​

智能体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升级。以家庭药师智能体为例,传统的“药师—用户”关系转变为虚实结合的人机关系,要求学生掌握药理药性知识及人工智能技术,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人机协作意识。在应用与运维方面,也要求学生兼具相关能力,以适应不同需求。

同时,智能体让职业教育技术服务实现集约化、即时化、共享化。通过链接校企两端的智能体,分散的技术知识集中于一个智能程序,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协同合作,多主体与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形成良性互动,提升了技术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如某高职院校的“钢轨探伤AI智能体”,提供了200多项技术解决方案,服务了5万余人。

​【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

然而,职教智能体也面临潜在风险。职业院校分散投入、多头建设易引起同质化,师生无序使用会导致技术伦理危机,过度依赖会诱发“失智”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布局建设立体化、多层次的职教智能体矩阵;研制使用规范,明确应用场景、边界及违规惩罚措施;开展课程教学和教师培训,提升师生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

​【新闻总结】​

智能体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打破了产教之间的壁垒,重塑了主体关系,升级了培养目标,提升了技术服务水平,让产与教实现了“零距离”对接。但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优势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完善规范和提升师生能力,我们能够让职教智能体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迈向新的高度,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开启职业教育智慧发展的新时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