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炸开了锅:微软竟然豪掷 17 亿美元,买下了一堆 “大杂烩”—— 其中混杂着污水、人粪、动物粪、造纸厂废浆等,而且这些东西既不做肥料,也不用于发电,而是要被深埋到 1.5 公里的地下。这看似荒唐的举动,背后却与 AI 产业的高耗能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年来,AI 技术飞速发展,微软在 AI 领域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我们日常使用的 Copilot、必应 AI 搜索、OpenAI 的 ChatGPT 等,背后都有微软的算力支撑。但 AI 的训练和运行,对能源的消耗堪称恐怖。以 GPT-4 大模型为例,训练一次大约就要消耗五六千万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达 1.2 万到 1.5 万吨,相当于三千多辆油车跑一年的排放量。而在运行阶段,全球用户每天数亿次的提问,让算力消耗如同打开的水龙头般源源不断,仅推理这一环节,一年的碳排放量就高达十几万吨,需要一片芝加哥市区大小的森林全年无休地吸收才能勉强抵消。
微软早已在 2020 年许下承诺:2030 年实现 “碳负排放”,2050 年把公司创立以来所有的碳排放全部清零。然而现实却是,自 AI 业务爆发后,微软的碳排放不降反升。2024 财年的碳排放比 2020 年增加了 23.4%,其中数据中心的能源用量更是飙升了 168%。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软不得不另寻出路,而 “买碳信用额” 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所谓 “碳信用额”,通俗来说就是如果自己排放了一吨碳,就花钱让别人从大气中弄走一吨碳,以此来达到平衡。于是,微软找到了 Vaulted Deep 这家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曾在马斯克举办的 X Prize 碳去除大赛中获得亚军,其业务就是将各种有机废物搅成 “生物泥浆”,然后用高压泵打进地下 1500 米的岩层里封死。这样做的原因是,这些废物在地表腐烂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烈,深埋地下能阻断这些气体进入大气,还能封存有毒微量污染物。微软与该公司达成协议,在 2038 年前处理掉 490 万吨的碳当量,按照市价 350 美元 / 吨计算,总价约 17 亿美元。
这笔交易看似是一笔亏本的环保买卖,实则暗藏玄机。一方面,美国的 45Q 税收碳信用机制规定,只要能抓到二氧化碳并安全封存,就能获得每吨最高 85 美元的税收抵免,这能为微软带来一笔不小的税务优惠。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中,ESG 评分(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至关重要,分数高的公司能吸引更多大资金,融资利率更低,股价也更具优势,微软此举无疑能提升自身的 ESG 评分,赢得资本市场的好感。
不过,这种 “花钱抵消” 的方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环保组织 Carbon Market Watch 认为,这更像是一个猎奇噱头,真正有效的减碳应该从源头入手,比如使用可再生能源、延长硬件寿命、优化算法能效等,而不是在供应链之外买个埋废物的项目就宣称自己排放减少了。
如今,AI 业务的扩张速度远超减排进度。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显示,2020 到 2023 年间,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 的间接碳排放平均增长 150% 以上。AI 模型越强,推理耗电越大,有推理能力的模型碳排放甚至是普通模型的 4 到 6 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AI 本是为了提升效率,但成本下降后,使用需求爆炸式增长,陷入了 “杰文斯悖论”—— 效率越高,总消耗反而可能更大。就像人们以前一天可能只搜索几次信息,有了 ChatGPT 后,因为方便又便宜,使用频率大幅增加,全球几十亿人如此,能耗和排放自然居高不下。
面对这样的困境,科技巨头们纷纷开启 “降碳军备赛”,谷歌、微软和 Meta 承诺在 2030 年前实现 “净零排放” 目标,亚马逊则将期限定在 2040 年。微软花 17 亿买 “屎” 埋地,看似荒唐,实则是整个 AI 产业碳焦虑的一个缩影。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看似奇特的减碳方式出现,但归根结底,只有从源头解决 AI 的高耗能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 AI 与碳排放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