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累到极点,却眼睁睁看着天花板到天亮;好不容易睡着,凌晨又突然清醒,再也无法入眠。” 这样的失眠困境,正困扰着中国约 10% 的人群,按宽松标准计算,比例更是接近三分之一。如今,他们迎来了新的希望 —— 新型抗失眠药达利雷生正式在中国获批,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不仅能夜间改善睡眠,还能缓解日间困倦,更重要的是无依赖风险,为失眠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早已不是 “小问题”。它不仅会导致情绪崩溃、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增加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以往,规律作息、睡前泡脚、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等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但对于长期失眠的人来说,这些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而传统的苯二氮卓类和 “Z 药” 等安眠药,是通过让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降速” 来催眠,副作用和依赖风险让人顾虑重重。
达利雷生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安眠药的局限。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食欲素系统是保持清醒的关键,它会发出 “唤醒信号”。达利雷生正是针对这一全新靶点研发的药物,它能阻断食欲素受体,减少 “唤醒信号”,就像温柔地按下 “清醒开关”,让睡眠自然发生,而非粗暴地 “强制关机”。
多项临床试验数据证明了达利雷生的有效性。《柳叶刀》的两项全球多中心 Ⅲ 期临床试验显示,服用 50 毫克达利雷生的患者,在 1 个月和 3 个月时,夜间清醒时间减少 18–23 分钟,入睡时间提前 11–12 分钟,白天困倦感显著改善。2025 年中国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 206 名失眠患者,结果表明,患者半夜清醒时间缩短 15.4 分钟,主观总睡眠时间增加 16.8 分钟,入睡速度明显提升,且不良反应率接近安慰剂,未发现戒断、反跳性失眠或次日残余效应。意大利的一项研究也显示,69 名慢性失眠患者服用 50 毫克达利雷生 30 天后,58% 的患者和医生认为睡眠明显改善,即使合并抑郁、焦虑或轻度认知障碍,也有不少人受益。按照这些数据推算,患者每周可多睡约 7 小时。
达利雷生的优势十分突出。它能双效合一,既帮助更快入睡,又减少夜间醒来,提升整晚睡眠质量;50 毫克剂量下能显著缓解次日困倦感,让白天专注力回归;不良反应率接近安慰剂,临床未发现依赖、反跳性失眠等常见安眠药的隐忧;适用人群也更广,即使伴随抑郁、焦虑或轻度认知障碍,仍有不少患者能受益。
不过,达利雷生也存在一些局限。效果因人而异,平均延长睡眠 10–20 分钟,对于期待改善幅度较大的患者可能不够理想;感受存在延迟,约四成患者在短期内并未感到显著变化;上市初期价格可能较高,医保覆盖尚未确定,且超过一年的长期安全性与持续疗效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对于受失眠困扰的人来说,科学用药至关重要。如果是短期压力、环境变化引起的睡眠问题,优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解决;持续 3 个月以上、影响白天功能的慢性失眠,更适合考虑药物。需要注意的是,认知行为疗法依然是国际指南推荐的根本性治疗,药物只是帮助走出睡眠焦虑的 “第一步”。用药时,应在睡前半小时服用,确保至少 7 小时连续睡眠,避免与酒精或其他镇静类药物同用,用药第一个月要观察改善情况和可能的不适,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达利雷生的获批,为失眠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但它并非万能钥匙。只有结合生活方式调整与科学用药方案,才能真正改善睡眠,让人们摆脱失眠的痛苦,以更饱满的状态迎接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