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悄然改写着医疗领域的游戏规则。曾经,面对一些致命疾病,医生们虽拼尽全力,却因诊断技术的局限、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在与死神的赛跑中,时常陷入力不从心的困境。然而,如今 AI 的介入,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这片充满挑战的战场,开始做到许多医生难以完成的救命之举。

达摩院与医疗界的携手合作,成为了这一变革中的耀眼篇章。不久前,他们推出的 PANDA 模型,只需借助常规的 CT 检查,就能在极早期精准筛查出胰腺癌。这一成果,将被视为 “绝症之王” 的胰腺癌,从绝望的深渊边缘拉回,给予患者更多生的希望。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该模型已成功挽救了 6 条鲜活的生命。紧接着,同样基于普通平扫 CT 的胃癌筛查 GRAPE 模型也应运而生,意味着人们仅通过一次简单的 CT 检查,就能同时知晓自己是否存在胰腺癌与胃癌的风险,这无疑是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带来了福音。
而就在近日,Nature 上刊登的达摩院新论文,再次震撼了整个医疗界。这一次,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主动脉综合征上。浙大一院与达摩院联合开发的 iAorta 大模型横空出世,成功攻克了又一个死亡率极高的疾病难关。主动脉综合征中的 “头号杀手” 主动脉夹层,如同隐藏在人体内部的一颗 “不定时炸弹”。主动脉作为人体最重要且压力最高的生命主管道,一旦血管壁内层破裂,高压血液瞬间涌入,将血管壁硬生生劈开形成假腔。随着血管壁被不断撑薄,一旦破裂,便是灾难性的体内大出血,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生命,即使身处医院,也常常来不及抢救。而且,主动脉夹层不仅发病迅猛、致死率高,还极易与心梗混淆,导致误诊。二者症状相似,但治疗方案却截然不同,心梗需用抗凝药疏通堵塞血管,而主动脉夹层使用抗凝药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加速患者大出血。在传统临床流程中,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入院到确诊,平均需要 4 个多小时,而发病超过 24 小时,死亡率就超过 50%,且每延误 1 小时,死亡风险增加 1%-2%。
达摩院的 iAorta 模型却打破了这一困境。以往,人们普遍认为普通平扫 CT 无法看清血管结构,对诊断主动脉夹层用处不大,确诊需依赖注射造影剂的主动脉 CTA 增强 CT,这对于基层医院、肾功能不佳或造影剂过敏患者而言,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但 iAorta 模型利用普通平扫 CT,实现了精准识别主动脉综合征。在上海一家大三甲医院的两个月临床试验中,该模型从一万五千多名胸痛患者里,精准揪出 21 个主动脉综合征患者,敏感性达 95.5%,特异性达 99.4%。不仅如此,这 21 名患者从入院到确诊,平均仅耗时 1.7 小时,相比国际平均确诊时间 4.3 小时,大幅缩短了 2.6 小时。这节省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是患者重获生机的关键。例如,一位 43 岁因上腹部钝痛入院的患者,起初被怀疑是胆囊结石,做完上腹部平扫 CT 后,iAorta 模型仅用 3 分钟便发出主动脉夹层迹象的警报,后续经增强 CT 确诊,整个过程仅 94 分钟,成功避免了患者因误诊而延误治疗。
AI 在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传统医疗模式。它虽无法替代医生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与手术台上的操作,但作为医生可靠的 “第二双眼睛”,能在最易被忽视的地方,精准发现致命危险。从胰腺癌、胃癌到主动脉综合征,达摩院的技术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AI 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与价值。我们期待更多医疗机构与科研团队能携手共进,将这些先进的 AI 技术广泛应用,让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在疾病面前,获得及时、精准的诊断与治疗,让 AI 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坚实护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