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中国速度让西方看懵!” 今年 6 月,一条宣扬垃圾焚烧 “完美解决垃圾难题” 的视频在网络爆火,甚至引发 “可放松过度包装”“不用垃圾分类” 的错误言论。然而,当人们为 “垃圾不够烧” 欢呼时,环保领域专家却泼来一盆冷水:所谓 “垃圾不够烧”,实则是焚烧厂产能过剩的假象,背后藏着垃圾治理的深层问题,盲目推崇焚烧更是违背环保逻辑的误区。

“这条视频完全曲解了垃圾治理的全貌。” 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毛达博士直言。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中国已建成超 1000 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能力达 111 万吨 / 日,处理量远超美日欧总和。但 “垃圾不够烧” 并非垃圾总量减少,而是焚烧厂建得太多 —— 北京人均年焚烧垃圾约 200 千克,上海超 290 千克,而推行零废弃理念的韩国首尔,人均年焚烧 + 填埋垃圾仅 100 千克。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孙敬华进一步解释:“十多年前‘垃圾围城’倒逼焚烧厂建设,但部分地区盲目扩张,比如本需 2 座焚烧厂就能处理的垃圾,却建了 3 座,最终导致‘抢垃圾烧’的怪象。”
视频中宣称 “1100 度高温可彻底分解二噁英” 的说法,同样被专家驳斥。“二噁英的生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不仅是温度,炉灰清理不及时、燃烧不充分都会导致其产生。” 毛达指出,目前国内焚烧厂二噁英监测多为 “一年一次”,远非 “实时监控”,且部分地区因成本问题甚至省略监测。科技文献显示,部分焚烧厂周边土壤、空气中二噁英浓度已高于对照区域,自然之友此前起诉的江苏大吉焚烧厂,就因排放不达标胜诉。孙敬华强调:“焚烧技术虽有进步,但标准本身仍需完善,且超 1000 座焚烧厂的规模,已让污染风险叠加。”
更关键的是,焚烧并非垃圾处理的 “最优解”,而是 “无奈之举”。环保领域公认的垃圾处理优先级为 “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焚烧 / 填埋”。毛达解释:“厨余垃圾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焚烧会产生温室气体;玻璃无法焚烧,塑料燃烧释放有毒物质,这些本可通过分类回收减少。” 但现实是,过度包装、外卖垃圾等问题加剧垃圾总量,2023 年中国外卖塑料包装超 100 万吨,生鲜电商复合包装因材质复杂难以回收,最终多被送入焚烧厂。
要破解 “垃圾困局”,需从源头发力。对个人而言,减少外卖、重复使用包装是关键 ——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通过回收二手袋、鼓励自带容器,减少大量塑料消耗;厦门推行低值可回收物统一回收,玻璃、陶瓷单独处理,成为行业标杆。对企业来说,责任更需前置:顺丰冷链箱回收模式、厦门玻璃瓶循环灌装值得借鉴,而盒马等生鲜平台 “线上订单强制装袋”“包装无法退回” 等做法,仍需改进。毛达建议:“应推行‘垃圾按量付费’制度,让产生更多垃圾的企业和个人承担更高成本,从源头倒逼减量。”
“垃圾不够烧” 的狂欢背后,是对垃圾治理逻辑的误解。正如毛达所说:“我们需要建立与垃圾的关联 —— 垃圾不是‘烧完就消失’,而是与每个人的健康、环境的未来紧密相关。” 唯有跳出 “简单焚烧” 的误区,从减量、回收、循环多环节发力,才能真正走向 “零废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