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不是一直强调现点现做吗?怎么还申请了速冻复热辣椒炒肉的专利?” 近日,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一项名为 “速冻复热辣椒炒肉菜肴及其制备方法” 的专利引发热议。不少消费者疑惑,这项通过工业化生产、速冻保存、复热食用的菜肴,与此前引发争议的预制菜有何区别?从专利内容来看,其生产流程和食用方式与预制菜的核心特征高度吻合,这一 “反差操作” 不仅让消费者直呼 “看不懂”,也再次将餐饮企业的 “预制菜争议” 推向风口浪尖。

这份专利的核心,是解决中式爆炒菜肴工业化生产的痛点。根据专利描述,西贝为让速冻复热后的辣椒炒肉仍保持 “现炒质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处理流程:辣椒需经过漂烫、一次脱水、浸泡、二次脱水四步处理,其中浸泡液是关键 —— 由水、冰块、柠檬酸、氢氧化钙和卡拉胶组成,能让辣椒在 – 18℃冷冻一个月后,依然保持翠绿色泽和脆嫩口感;肉片炒制时,则会加入含葡萄糖、木糖、多种氨基酸及乙基麦芽酚的 “热反应增香料”,再搭配 “热反应增香油”,模拟现场爆炒时产生的 “锅气”—— 这种香气源于高温下的焦糖反应、美拉德反应及脂肪分解,正是中式炒菜的灵魂所在。
为锁住菜肴品质,专利还明确采用液氮速冻技术,10-15 分钟内就能将菜肴降温至 – 18℃至 – 20℃,后续通过铝箔盒包装,既能保证阻隔性和密封性,又能直接加热,方便门店或消费者复热。从生产到食用的全流程来看,它完全符合预制菜的核心定义:标准化的工业化生产(非现场烹制)、多道加工处理工序、速冻贮藏运输、复热后食用。尽管专利中未提及 “预制菜” 一词,但这些特征与市面上常见的速冻预制菜几乎无差别。
事实上,这并非西贝首次与 “预制菜” 产生关联。此前罗永浩与西贝曾就 “预制菜隐瞒销售” 展开争议,西贝方面强调 “门店以现制为主”,但此次专利曝光,让消费者质疑其 “一边否认预制菜,一边布局相关技术”。对此,西贝尚未公开回应,但从行业趋势来看,餐饮连锁企业布局速冻复热技术并不少见 —— 随着门店扩张和人力成本上升,工业化生产能保证菜品口味标准化,减少门店后厨操作流程,同时降低损耗。以这份专利为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辣椒护绿”“锅气还原” 等难题,确实能让速冻菜肴更接近现炒品质,这也是不少餐饮企业研发此类技术的核心目的。
不过,消费者的争议点更多集中在 “知情权” 上。此前多起预制菜纠纷,均源于商家未明确告知消费者 “菜品为复热预制”,却按现制菜品定价。此次西贝的速冻辣椒炒肉专利,若未来应用于门店,是否会明确标注 “预制复热”,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有餐饮行业分析师指出,专利技术本身无可厚非,甚至体现了中式餐饮工业化的进步,但企业需平衡 “效率” 与 “透明”—— 若使用预制菜品,应通过菜单标注、服务员告知等方式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而非模糊隐瞒。
从专利细节来看,西贝的这项技术确实有突破:传统速冻爆炒类菜肴常面临 “辣椒发黄软烂”“无锅气” 等问题,而该专利通过护绿配方和热反应增香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痛点。但技术优势不能掩盖 “是否为预制菜” 的本质 —— 从定义出发,它显然属于预制菜范畴。未来,若该产品落地,西贝如何向消费者解释这一 “技术产品” 与 “现制菜品” 的区别,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将直接影响消费者信任。
这场争议也再次提醒餐饮行业:预制菜并非 “洪水猛兽”,消费者反对的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 “隐瞒式使用”。企业若能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做到透明化告知,既能提升运营效率,也能赢得消费者理解。对于西贝而言,此次专利曝光或许是一次契机 —— 正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关切,明确产品定位与告知方式,才能避免陷入 “专利技术” 与 “消费者信任” 的矛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