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镜子里的自己仿佛被施了 “膨胀咒”,肚子越来越大,身材逐渐走样。不少人将这一切归咎于运动减少,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近期的科学研究揭示,中年发福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运动少不过是其中之一,且并非主导因素。

基因层面,肥胖症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占比高达 40% – 70%。目前,已确定超过 500 个与肥胖或肥胖相关性状的基因位点,如 FTO 基因、MC4R 基因等。这些基因如同身体里的 “胖瘦密码”,在中年时期更易 “显露出威力”,影响人体能量代谢和脂肪存储方式。例如,携带特定 FTO 基因突变的人,可能在中年时食欲更旺盛,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更强烈,且身体消耗能量的效率降低,使得脂肪更容易在体内堆积。
脂肪细胞也在中年时期 “搞事情”。正常情况下,成年后脂肪细胞数量本应保持相对稳定,但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脂肪前体细胞(APCs)在中年时发生突变,突然解锁了强大的脂肪生成能力。2025 年 4 月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以小鼠为模型,发现雄性小鼠 12 月龄(相当于人类 45 岁)时,白色脂肪组织重量激增,80% 的脂肪细胞属新生,而雌性小鼠同期增重相对轻微。进一步研究揭示,这一变化与一种带有 LIFR 标记的 CP – A 脂肪前体细胞密切相关。这类细胞在小鼠 9 个月大时开始出现,12 个月时达到峰值,且主要存在于雄性小鼠的内脏脂肪中,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年男性更容易出现内脏脂肪堆积。人类研究也发现,男性中年时内脏脂肪样本中存在类似 CP – A 的细胞,且其功能依赖 LIFR 信号通路。也就是说,到了中年,身体内部可能自发开启 “疯狂制造脂肪细胞” 的模式。
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是中年发福的重要推手,尤其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雌激素对脂肪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可促进肝脏内多种蛋白质以及胆固醇代谢酶的合成,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然而,女性步入中年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对脂肪代谢的调控能力减弱,机体便更容易堆积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与之类似,男性在中年时期,睾酮水平也会逐渐降低,睾酮有助于维持肌肉质量和基础代谢率,其水平下降会导致肌肉量减少,代谢速度变慢,进而使脂肪更容易在体内 “安家落户”。
生活方式看似简单,实则蕴含诸多致胖因素,且不仅仅是运动减少。压力在中年人的生活中如影随形,工作的重担、家庭的责任,都可能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这种激素会刺激食欲,尤其让人渴望高糖、高脂肪的 “安慰食物”,长期下来,体重自然直线上升。同时,中年人的睡眠质量普遍不如年轻时,熬夜、失眠等问题频发。而睡眠不足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和激素平衡,影响新陈代谢,使脂肪分解和消耗的速度减缓。此外,饮食习惯的改变也不容忽视,中年人社交应酬增多,聚餐时往往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这些多余的能量无法及时被消耗,便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中年发福是基因、脂肪细胞变化、激素水平波动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运动减少只是其中一环,想要对抗中年发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调整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甚至必要时寻求医疗干预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