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元拍卖”成为常态,这家曾经的零售巨头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断臂求生”。9月9日晚间,ST易购(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将以每家1元的象征性价格抛售12家家乐福中国子公司股权,合计交易金额仅12元。这已是半年内第二次”1元甩卖”——今年6月,苏宁易购刚以4元总价出售4家家乐福项目公司。从2019年豪掷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到如今将剩余资产以”白菜价”清仓,这场持续五年的零售业”联姻”最终以惨淡收场。更令人唏嘘的是,在连续亏损的阴影下,苏宁易购正试图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在家电3C领域”孤注一掷”。

一、”1元清仓”常态化:家乐福资产处置背后的债务困局
此次出售的12家家乐福子公司分布于长沙、济南、北京等城市,均属传统商超业务板块。评估报告显示,这些公司已全部停业,净资产为负值,股权评估价最低至-6.55亿元,最高也不过-1.71万元。苏宁易购直言,交易目的是”剥离债务负担,开展资产债务重组”。值得注意的是,接盘方上海启纾家福今年6月20日才成立,其背后站着地方AMC(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厚资产等专业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这并非苏宁易购首次”割肉”。今年6月,其以同样方式出售4家家乐福项目公司,获得约5.72亿元净利润;加上此次预计增加的3.83亿元归母净利,半年内通过家乐福资产处置回血近10亿元。但财报显示,2024年苏宁易购扣非净亏损达10.3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8.6亿元——这些”救命钱”仍难填债务窟窿。
二、从”强强联合”到”一地鸡毛”:48亿收购案的崩塌之路
时间倒回2019年,苏宁易购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被视为零售业”双赢”的经典案例。当时苏宁宣称,将借助家乐福的供应链优势,在大快消领域”赶超沃尔玛”,并承诺保持品牌独立运营。初期,家乐福确实短暂回暖,但好景不长:2023年初,多地门店出现货架空置、购物卡限制使用等问题,门店数量从巅峰时期的数百家锐减至个位数。
更戏剧性的是,今年8月家乐福中国公众号更名为”客优仕CACIOUS”,彻底告别原有品牌。而苏宁易购去年8月与法国家乐福集团达成和解,支付2.2亿元终结所有纠纷,标志着这场跨国收购以”48亿换2.2亿”的结局落幕。业内人士分析,电商冲击、消费习惯变迁及自身运营不善,共同导致了这场合作失败。
三、孤注一掷家电3C:聚焦战略能否拯救苏宁?
在剥离家乐福的同时,苏宁易购正加速向家电3C核心业务回归。2025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营收258.95亿元,同比微增0.44%;归母净利润4869.3万元,但扣非后仍亏损8.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当期盈利主要依赖资产处置等非经常性收益——这与2024年扣非净亏损10.3亿元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
苏宁易购在公告中强调,将”多措并举降低债务水平”,包括推进非主营业务瘦身、深化供应链改革等。但市场对其转型前景存疑:截至9月12日收盘,公司股价仅1.90元,总市值约176亿元,较2015年高点缩水超80%。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巨头的夹击下,苏宁线下门店优势减弱,线上份额增长乏力,”聚焦家电”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总结:
从48亿元高调收购到1元贱卖资产,苏宁易购的家乐福”冒险”以巨额亏损告终,折射出传统零售企业在转型浪潮中的战略迷失。连续亏损的财报、持续攀升的债务压力,以及主业增长乏力的现实,迫使这家老牌零售商不断”割肉求生”。尽管聚焦家电3C的战略方向清晰,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其能否真正实现”化茧成蝶”仍需时间检验。苏宁易购的困境,也为中国零售业的转型升级敲响了警钟——在电商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核心能力构建,将是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终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