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卖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阿里、京东、美团这三大外卖巨头又将战火引向了“到店”领域,而这一次,他们的战场是折扣超市。9月10日,阿里旗下高德地图上线“扫街榜”功能,一天吸引4000万用户,让美团派系的大众点评痛失“国内最大美食榜”头衔。在此之前,巨头们就已亲自下场“开店”,一场围绕折扣超市的激烈竞争悄然拉开帷幕。

8月中旬,京东在河北涿州开出首家“京东折扣超市”,29日又在宿迁连开4家新店。几乎同时,阿里将旗下的“盒马NB”升级更名为“超盒算NB”,近期在江浙沪10座城市连开17家新店。美团也不甘示弱,自营品牌“快乐猴”首店选址杭州。三巨头开店时都强调“源头直采”和“天天低价”,叠加“直营”噱头,新店人气爆棚。京东涿州店开业头两天吸引10万人次,美团快乐猴出现“每15分钟就要补一次货”的火热场面。
这种开店方式其实是“硬折扣”模式在国内的本土化创新。“硬折扣”是相对于短期促销的“软折扣”而言,是一种长期的“低价不低质”。那么,硬折扣店为何如此火爆呢?
从实地走访美团在杭州的首店及周边可以发现,其店面风格简洁,约1000平米空间无复杂装修,货架整齐。头顶显示屏滚动播放蔬果农药检测结果,“9块9”“X折”价格贴纸醒目。选品相对聚焦,布局暗藏心思,一进门就是人流密集的蔬果肉蛋区,用低价生鲜引流,后面是包装零食、日用品区,自营或定制产品占比不低,是平衡利润的关键,还有自助结账机器。周边农贸市场人气冷清,网友们反馈巨头们卖的蔬果生鲜比当地常规零售价低15% – 20%,家庭日常购物能省近一半,这些店就像“把批发市场搬进了城里”,满足居民以低成本买齐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硬折扣店的长期低价是通过强大的数字化选品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实现的。在采购端,采用F2C模式,直接对接产地或工厂,源头直采确保新鲜,砍掉中间批转费用,定制生产与自有品牌消除品牌溢价和渠道加价。通过精准聚焦高频刚需商品,规模化采购压缩成本。门店运营环节,采用“去装修化”极简风格,节省成本,降低人工投入。其核心目标人群是对价格敏感、追求“质价比”的普通日常家庭,深入社区的选址实现薄利多销和高商品周转率,形成低价吸引客群、高周转维持品质、好口碑强化复购的商业正循环。
实际上,硬折扣在海外早已有之,如德国的ALDI、Lidl,但在国内发展并不顺利。外国品牌存在理念、选址、自有商品认可度等多方面水土不服问题,且运营效率低于本土品牌,难以降本,陷入“越低价越亏损”的恶性循环。与硬折扣模式较为接近的国内传统商超永辉超市,走“大而全”路线,与硬折扣“小而精”的“工厂直营店”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现阶段,互联网巨头选择以硬折扣切入,是因为感受到供需变化与科技赋能的趋势。中国消费者“性价比”成为消费决策首要考量,市场呈现“K型分化”,硬折扣的“低价优质”切中这一结构性变化。同时,互联网巨头积累了足以颠覆传统零售的能力,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千店千面”精细化运营,对传统商超构成降维打击。这场折扣超市的竞争,背后是商业逻辑的碰撞与科技力量的角逐,未来走向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