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挤牙膏” 式创新下的市场遇冷

在智能手机行业,苹果的新品发布会向来是众人瞩目的焦点,被喻为 “科技春晚”。然而,2025 年这场由库克领衔的发布会,却未能如预期般点燃大众的热情。发布会后,苹果股价盘中跌幅接近 2%,资本市场的 “用脚投票”,似乎为 iPhone 17 系列的市场表现埋下了伏笔。而如今,才开售没几天,iPhone 17 系列便已破发,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发布会推出的 3 款 iPhone、3 款 Apple Watch 和一款 AirPods Pro 3 耳机,被网友无情调侃为 “年年挤牙膏,今年终于挤爆了”。以 iPhone 17 系列为例,“史上最薄” 的 iPhone Air 虽凭借 5.6 毫米的厚度吸睛无数,可这极致轻薄背后,却是续航、散热和双摄的牺牲,甚至因采用 eSIM 取代 SIM 卡槽,在国内市场的普及也面临阻碍,难怪网友吐槽 “薄得能一屁股坐断”“薄有什么用,买回来还不是要贴个膜、套个壳” 。

iPhone 17 基础版(256GB)看似诚意满满,起售价 5999 元与前代 128G 容量的 iPhone 16 价格持平,内存却加倍还升级了 120Hz 高刷屏。但这或许只是苹果在市场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敏锐察觉到美国关税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利用规模优势维持价格,试图抵御竞争对手的冲击。而 iPhone 17 Pro 系列背部那横向大矩阵相机布局,被部分用户评为 “史上最丑 iPhone”。其宣称的 8 倍光学品质变焦,实际是 4 倍光学变焦后数码裁剪,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再加上 17 Pro Max 2TB 版本高达 17999 元的 “割肾价”,更是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AirPods Pro 3 新增的光学心率传感器和实时语音翻译功能,因不支持中文且国行版 AI 功能缺失,实用性大打折扣;Apple Watch 三款新品虽支持 5G 网络,却沿用前代 S10 芯片,国行版还暂未提供高血压监测功能,创新的停滞可见一斑。

市场竞争的加剧,也让苹果的日子愈发艰难。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供应链全球化布局受阻,印度制造问题重重,美国建厂又带来巨大成本压力。在中国市场,苹果份额在 2025 年第 35 周跌至 10.4%,被一众国产厂商超越。消费者也变得愈发理性,不再盲目追捧品牌,更注重产品性价比与创新。当苹果从行业颠覆者沦为守成者,失去创新活力,消费者自然会用钱包做出选择,“以前:没钱买苹果。现在:有钱也不买苹果”“抱歉,我支持华为,最后买了 vivo” 等网友评论,正是这种态度的体现。

iPhone 17 系列的破发,无疑是苹果当下困境的直观体现。若苹果不能摆脱 “挤牙膏” 式创新,重新找回曾经的创新活力,在未来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或许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这场科技盛宴中,多了几分理性与冷静,也多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

为您推荐